教科书

“我写本书的最初灵感,不管其价值如何,来自我在念小学四、五年级时有过的一本科普读物。那是20世纪50年代学校发的一本教科书——乍一看去,皱皱巴巴,招人生厌,又笨又重——但书的前几页有一幅插图,一下子把我迷住了:一幅剖面图,显示地球的内部,样子像你拿起一把大刀,切到行星里面,然后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块楔形物,代表这庞然大物的大约四分之一。……我的注意力渐渐地转向这幅插图的科学含义,意识到地球有明确的层次组成……当时我无限惊讶地想:‘他们是怎么知道的?’……那天晚上,我很兴奋,把这本书抱回了家……翻到第一页,读了起来。结果发现,这本书毫不激动人心。实际上,它不是包罗万象的。首先,它没有回答插图在正常人好奇的脑子里产生的任何问题……但是,说来也怪,作者对这些具体疑问只字不提——事实上对任何疑问都只字不提,只是说什么背斜呀,向斜呀,地轴偏差呀,等等。他似乎有意把一切都弄得深不可测,以便守住好东西的秘密。随着岁月流逝,我开始认为这不完全是个个人动机。教科书的作者似乎有个普遍的阴谋,他们要极力确保他们写的材料决不过于接近稍有意思的东西,起码总是远远回避明显有意思的东西。”

以上这段话我摘自比尔·布莱茨的《万物简史》的引言部分,省略号处对原文有省略。他的观点我甚赞同。记得物理课本第一册前面的彩图好像还出来τ粒子的寿命了,而三本书的其他内容甚至都没出现过τ这个字母——我们的物理老师在讲一道题的时候碰到了这个字母,他还不会读呢(应该读作tao)。看了大学课本之后我发现,高中的东西简直是故弄玄虚。打个比方吧,有人表演一个魔术,在高中,只让你看魔术的效果,而且还让你强行记住它,至于怎么表演的却不让你知道,以此来显示教科书作者的神通广大。把你弄得云里雾里的,使你对继续学习这门科学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大学呢是领你到魔术表演的幕后去看,等你看了之后便会豁然开朗,发现原来就这么点小把戏还来骗人,同时又想把那个不告诉你怎么表演魔术的那个人剁得粉身碎骨。

One thought on “教科书

  1. 随便进来踩踩的……^ ^"我是看了《时间简史》之后,才知道国内所谓的“科普读物”原来……那么令人汗颜……呵呵……后知后觉的小孩……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