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结论的得出纯属个人经验。
由于我们系全国各地的人都有,而且东北人占的比例不是很多,所以哪里的口音都能听到。在家都说自己家乡话,但各地方言不同,所以只好说普通话。普通话并不比方言优越,无奈中国政权在北方,所以只好以那里的话为基础。谁能说好普通话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说不好的也没什么可自卑的。
东北人说普通话
北方的方言大多与普通话比较相似。我觉得东北话不能单独成为一种方言,而只能说是普通话的一个变种。其中辽宁省的人讲话最有特点,而黑龙江和吉林的口音比较相似。也就是说一个东北人讲话,如果是辽宁的,就很容易听出来,否则就很难确定他是吉林的还是黑龙江的。据一个辽宁本地人讲,他们那里的人讲话有一个特点就是当一个三声的字后面紧跟着一个一声的字的时候,那个三声的字要变音为二声。
很多东北人都以为自己说的就是标准普通话,但实际上东北人说普通话也有很多不标准的地方。比如平卷舌的问题,东北人能分清楚平卷舌的不在少数,但是分不清的也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无论平舌音还是卷舌音全部读成平舌音。这种情况在南方大部分地区也存在,但是如果是东北人读的,一听就能听出来不是南方人,因为东北人读成的平舌音是把舌头伸到牙齿中间读出来的(类似英语中 th 的读法)。第二,全部读成翘舌音,这种情况在中国其他地区比较少见,比如范伟的“二啊?刚柴不是山吗?”。还有极个别的情况是把平卷舌刚好弄反的,这种情况不具有普遍性,也没有很强的规律性,所以不把它作为一种情况讨论。东北人对前后鼻音分得还是比较清楚的。但对音调就有些弄不清了,以把别的声调读成三声为主,比如“质(zhi3)量”。还有东北人说 ing 这个音的时候趋向于以 eng 结尾。东北人读英语读得也很不标准,在我听来是有东北味的,因为有些英语中有的音普通话中没有,比如英语中o在闭音节中读的音。东北人会把这个音读成 /au/ 。
我听到的最多对东北人的描述就是“粗犷”,这个词有“外向”、“不细心”的涵义。这一点也体现在说话上。跟我们住一层楼的有很多东北的文学院男生,他们长得就很“粗犷”,一说起话来更是,不仅音量大而且还是重低音,恨不得说一句话只让声带振动一次,舌头也懒得活动。比如“干什么”,东北人会说成“ga4 ha2”,连“干啥”都嫌不够简单,还更在其基础上进行读音的省略。东北人讲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把字说得降调的趋势,这在出现在句末的一声的字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使得东北人说话会给人一种轻视对方的感觉,有些东北地区的惯用语以及广泛使用的儿化音(在我看来就是滥用,不管什么都给儿化了)也会给人这种感觉。
跟其他地区一样,东北话有大量的俚语,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从字面看不出它的意思的。但是有些惯用语却能很传神地表达一些意思。比如“嗷嗷”这个词曾一度很流行,它是一个表程度深的副词,比如“今天嗷嗷冷”就是“今天特别冷”的意思,但后来可能因为大家觉得它太土了所以讲的人也很少了。还有程度副词“老”(也是表示程度深的意思,如“我们的作业老多了”就是“我们的作业超多”的意思),它能很传神地意思,而且他在语法上的一些用法其他词是不具有的(如“好”同样是表示程度深的副词,但是用它时句末语气词只能是“啊”、“呢”之类的而不能是“了”),这样在表达效果上就有些不同。所以这些俚语很容易推广,很多刚到东北不久的南方人都在使用这些词。
关于东北话的小品在央视经常播出,我认为是不妥的,因为南方人根本无法理解有些东北话的意思,中央电视台不是只给北方人服务的,尽管它现在对北方人的价值也越来越少了。
北京人说普通话
北京人说的话也不能算是标准的普通话,除了有些自己的俚语之外,在语调上给人的感觉是盛气凌人又有点发贱的味道。印象中的北京人都很自负,这与北京是中国首都有关。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而非经济中心,所以北京的官场气氛比较浓;而且相对广东、上海等地区的人讲,北京人都比较有空,尤其是老北京人,他们闲到只能以说话来打发时间了,所以北京人很能说,也很会说话的技巧。由于身边没有北京人,所以对北京人讲话的更多方面也不甚了解。
天津人说普通话
天津人说普通话的口音比北京人重。一向对天津人的印象不太好,所以也觉得他们说普通话说得很难听。也可能因果应该倒过来。
河北人说普通话
我们宿舍有一个河北人,他在我们宿舍就是普通话的权威,谁要是对普通话的某些读音有疑义,都会在他那里找正确答案。至今我还没发现河北人说的普通话有什么毛病,不过也没办法,当初规定的时候就把普通话规定为以他们那里的话为基础,谁叫政权在那里呢。但是河北人说普通话也有地方特色,让人能分辨出是河北人,这种特色比较难描述,主要是给人一种很暖的感觉。
山西人说普通话
要是你感冒了,鼻塞,或者用手捏着鼻子,然后再说话,就跟山西人说普通话比较相似了。山西人说普通话的时候主要是前鼻音发不出来,比如 ian 就会发成类似 ie 的音。还有就是山西人会把 un 读成 ong (据一个山西人讲他来东北之前还不知道有 un 和 ong 之分),而且 ai 和 ei 不分,都读成一个介于 ai 和 ei 的音。
河南人说普通话
河南人说普通话并没有太大的特点,一般不能通过口音来确定一个人是否为河南人。河南人说普通话跟河北人有些像,但说起来比河北人更干脆,而且有些人已经出现了 n 、 l 不分的现象。
安徽、江浙人说普通话
我接触过的安徽人不是很多,而且安徽人说普通话都挺标准的。江浙地区应该大部分都属于吴语方言区吧,印象中吴语是比较软的,所以他们说普通话也比较“温柔”。我对这些地区的人说普通话的特点说不出太多东西来。
四川、重庆人说普通话
四川话在全国范围内是比较流行的一种方言,因为四川和重庆人本来就很多,而且四川话说起来也比较搞笑和比较容易听懂。我们系的四川人和重庆人泛滥到在宿舍到处都能听到有人在用四川话对话。四川人和重庆人是南方人中少有的能说出儿化音的地区。四川也有 n 、 l 不分的现象,我们宿舍有个四川人,他以前把作为声母的 n 和 l 都读成 l (这是大部分南方人的通病),而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纠正,全读成 n 了。
四川、重庆人说两个韵母是比较有特点的:ao和ou,说ao的时候音收缩得比较快,而且尾音是u(所以国际音标中将这个音写成au还是比较合理的);说ou的时候发的是eu的音,而且在两个音之间变化得不大。能分辨出一个认识四川、重庆一带的估计就是根据这一点吧。还有一个比较有特点的就是他们说话经常把“噻”作为句末语气词。
江西人说普通话
我身边的绝大多数江西人普通话讲得都很好,只是我们宿舍那位的我实在不敢恭维。它不仅平卷舌不分,而且还存在 n 、 l 问题,还把 hu- 读成 f- 。有一次他信誓旦旦地说:“我一定要说好普通发!”刚来东北见到暖气挺新鲜,不知道暖气的水管应该叫什么,就管它叫“输暖管”,可惜他还是 n 、 l 不分的。
江西人也是说不出儿化音的。
福建人说普通话
福建人说的普通话好像比广东人说的还烂。在外地人听来,闽南话和广州话差不多,估计是因为闽方言和粤方言在发音上有些像,但是必然的是说闽语的人听不懂粤语,说粤语的人听不懂闽语。我们学校饭堂有一间福建人开的云吞店,我有一次去要了一个牛肉炒河粉,过一阵她问我:“里四不四要流右草活混(hun3)”?可以看出,福建人不仅平卷舌不分,而且 n 、 l 不分,而且r这个音发不好。儿化音当然也发不出。
我们系大二的我认识两个福建人,都是男生,有一个比较沉默寡言,没怎么听过他讲话;另外一个当初是我们党校学习小组组长,那一阵他经常宣布一些通知之类的事情,给北方人愁够呛。我们工作室的新生有三个福建的,他们的普通话还过得去。
广东人说普通话
终于说到广东了。在所有普通话不标准的情况中广东似乎就hu和f这一条没有了。在广东存在平卷舌不分的问题,但这个问题还没严重到不能解决的程度,因为在英语中也有卷舌音。但是 n 、 l 问题就比较严重了,在广州话中本来就有 n 、 l 之分,而广东人说广州话的时候也不分 n 、 l ,比如“你好”(nei35 hou35)要说成“lei35 hou35”。广东人不仅儿化音发不出,而且 j 、 q 、 x 和作为声母的 r 也都发不出,因为这些音不仅粤语中没有,而且英语中也没有。这四个音广东人会分别说成国际音标中的 dz 、 ts 、 s 和 z 。广东人还有一个其他南方人很少有的特点就是 wang 和 huang 不分,因为在粤语中这两种音的读法是一样的(都是 wong)。
深圳貌似是广东省普通话最普及的城市了,因为本地人很少,而且在外来人口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广东省外的。深圳人讲普通话还是挺标准的,包括来自广东省内其他城市的人,但是广东省其他城市的常住人口讲普通话就比较不标准了,在某些地区甚至很少人会讲。
广东人说的句末语气词一般为“啦”、“喔”、“啊”,分别对应广州话中的“嘞”(尽管广州话里也有“啦”,但是表示“了”的“嘞”字读音也与“啦”类似只不过是塞音)、“波”(这个字的写法是“口波”但是打不出来)和“吖”(这个字是不是广州话中的字还有待考究)。还有,广东人有的时候喜欢把“了”和“啦”连用,一般用于口语,比如“你系咪同佢拍紧拖吖?”那个人无奈又略带羞涩地说:“唔系嘞啦!”这种用法被移植到不通话中就变成“不是了啦”,而且后两个字都读“啦”的音。
有些外来词汇传入中国时,有时大陆和香港的翻译不同,香港就是使用粤语音译的。而广东地区使用这些词时很多遵循的是香港音译的结果。关于音译的词的香港和大陆的区别够再写一篇日志了。举个例子,哪个内地人知道“碧咸”是什么意思?其实它就是“贝克汉姆”的意思。“碧咸”这两个字的粤语读音是“bak ham”(音调我不确定),显然用粤语翻译这个名字要比用普通话精明多了。粤语的读音跟英语本来就有些相似,粤语有以 m 、 p 、 t 和 k 结尾的音,还有英语中e在闭音节中读的音粤语中也有。粤语中甚至有英语中没有的把 ng 作为声母的现象,和一些英语中没有的韵母(如“想”的韵母)。英语中没有 j 、 q 、 x 和作为声母的 r ,粤语中也没有,所以用粤语翻译用于简直得天独厚,又因为香港当初本来就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有大量的英语词汇是用粤语翻译的,而广东人有的时候就会把这些字直接用普通话说出来,而不知道普通话有另外的翻译方法。另外,正因为在发音上粤语和英语很相似,所以广东人读英语一般都是很标准的。
广东话的语法和普通话也有些不同,比如广东话中直接宾语是放在间接宾语前面的(普通话刚好相反),如“给我一本书”要说成“畀一本书我”;表示时态的助词(“紧”、“咗”)要紧跟在动词后面,也就是要在宾语和宾语补足语的前面;有时状语会后置,比如“我睡了先”,(这也可以说成“我睡先了”,不过这种说法比较少见);等等。这些语法也跟英语有一些相似之处;另外它也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语法规则。这些语法上的差别也会带到广东人的普通话中来。
跟北方人相比,广东人一般很少说废话,有话就直说,也不用考虑太多地说话的技巧,办事情也十分具有目的性,这是广东人天生的思维方式。我想这也与广东人不说轻声和儿化音有一些关系吧。
广州话是公认的悦耳的方言,而广东人说的普通话也十分动听。广东话的音调有九个(平上去入各分阴阳,其中阴入还分上下),而普通话加上轻声也才五个(只有平声分阴阳,上、去均不分,没有入声,轻声其实不能算一种音,只能算一种语言现象),所以广东话说起来抑扬顿挫,曾有人评价为“像唱歌一样”。据说当时确定普通话的时候,广东话差点就被订成普通话了,因为当时国会议员中超过一半是广东人,但大度的孙中山为了顾全大局,还是说服了同乡,粤语以一票之差输给了京话。试想如果当时真将普通话定为粤语了,那外国一定羡慕中国人能够讲如此动听的语言,并且粤语的发音跟英语还很相似,所以一定会有更多的外国人愿意学习中国的语言、中国的文化,而中国人学英语在发音上会更加标准。粤语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词语和语法,而且我想如果将普通话定为粤语,就不会将汉字简化,也就会更多地将中国文字的文化保留下来。关于简体字和繁体字的问题我见过至少在两个人的 Live Spaces 上有过讨论,而且讨论也很激烈,所以我不想再讲关于此的更多的东西了。
香港人说普通话
香港人说普通话跟广东人差不多,只是更不标准,而且带有更多的俚语。比如,在汉语拼音中“si”的“i”发的是国际音标中“z”的音,但是很多香港人硬是发不出,而是发成国际音标中“/i/”的音(有些广东人也是这样),因为粤语中没有“思”这种音。
海南人说普通话
海南人说的普通话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海南本地的方言我了解不是很多,好像比较大地分有十多种方言,要是细分估计能有上百种。但是海南人说普通话是公认地悦耳,如果是海南人的话,一说普通话就能听出来。不过仅限于女生,我碰到过的海南男生只有一个(据说我们学校本部的海南男生一共就两个,其中有一个就在我们班),而且他说话跟女生讲的很不同。海南人讲普通话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调很有特点,比如会把四声的字说得很高再降下来的那种。语调上的特点我总结不出来。而在发音上跟大多数南方人相似,比如平卷舌不分、说不出儿化音。但海南人能分清 n 和 l ,也不存在 f 和 hu 不分的现象。总的来说海南人说普通话还是很标准的了。
我说普通话
我在口音上已经失去了地方特色。让别人根据口音猜我是哪里人时,他们一般会先说“反正你不是东北人”,再具体点猜就说“你应该是长江以南的吧?”反正猜不出我具体是哪的。关于我是哪的的问题,也够写一篇日志来讨论的了。
字数 5306你果然够无聊江西人真q呀
北京人在语调上给人的感觉是盛气凌人又有点发贱的味道???
看来你认识的人还真不少,不过你为什么这么耐心的写下了这么一大篇东西呢?佩服佩服……
惊诧地路过
To azelh:
居然我能写出超过5000字的东西,希望以后写论文的时候也有这么多可写。我们宿舍的那个江西人是特例。
To Ruby:
据我所知,貌似是这样的。
To YU: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咯,又不是写思想汇报,所以比较轻松。
To 小罗:
。
哇,我真系超佩服你~~你竟然可以归纳佐甘多野出来~~
我虽然都系同埋甘多人一齐读书生活,我就一d语言触觉都无…
呵呵,睇你写噶篇幅已经出卖佐你系同埋东北,广东系有关系…
哈“ 多谢你嘅佩服。我学英文帮助咗我理解中文。
俺是福建人,俺的普通话可标准了!
啊,终于出现我的影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