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April 2009

如果吃一顿麦当劳只要3块钱

如果吃一顿麦当劳只要3块钱——这种生活对于我们就相当于美国人目前的生活状态。
今天跟一个在美国读高三的朋友聊了一下,他跟我讲了一些关于美国消费的实际数据。例如,在美国吃一顿麦当劳大概要7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就是48块钱左右,这差不多是中国大陆的价格的二倍,而且麦当劳在美国算是非常便宜的食品了。但是,美国的中产阶级的月薪大概为6000~8000美元,而中国的中产阶级月薪则为3000~4000人民币。这样算来,2美元对一个美国人来讲就相当于1人民币对于一个中国人。那么也就是说美国人花7美元相当于中国人花3人民币。且不说吃的是麦当劳,就算是吃街边给打工仔吃的最烂的炒粉,3块钱也吃不了多少。
知道了这个以后,我再把美元折合成人民币时,就习惯除以2而不是乘以7。这样看来,在很多中国人眼里性价比极低的 iPod ,在美国就如同苹果一样好吃不贵。当然得出这个论断还需要了解美国市场上其他便携播放器的情况,但是总之这也得到了那个朋友的证实。 iPod Shuffle 3代,一个容量4GB、无屏幕的播放器要卖到500多,在我们看来简直不能理解,但79美元对美国人来讲,就相当于30多人民币对我们的概念。这可是比国产山寨1GB苹果夹子(40元)还要便宜啊。
另外一件事情值得一提:当初新东方老师说,在美国超市卖鸡腿,平时1美元7个,促销时一美元12个。而且这件事情的可能性得到了那朋友的证实。即使按照1:7的汇率也是很难想象的事情,要是再按2:1算,我发一条短信就飞了两个鸡腿……
如果能过上这种生活,即使多冒点被枪击、911的风险,难道不也是值得的吗?

多大的硬盘才够大?

在每个时期,人们都无法想象如何才能填满一个被之后认为是小得根本没法用的容量的硬盘。

我的第一个电脑是2000年时买的二手电脑。当时对硬盘的大小还没什么概念,但我还记得那个电脑的硬盘是 6GB 的,被平均分成了3个区。尽管讲述的是9年前的事情,但是硬盘还是很快不够用了。当时我又是喜欢安装各种各样的软件,一直苦于硬盘不够大。

在那个年代,每 1GB 都是非常大的容量(大概相当于现在看 50GB 的大小)。从来不敢想会有哪个单个文件占 1GB 。在打开网页都困难的拨号上网时代, 1MB 对于下载而言都是一个大的数字。

那时看杂志上的电脑广告,硬盘都是 20GB 、 30GB 的。我就想说服我爸给我买个新硬盘。结果在2001年的时候,作为一个生日礼物,舅舅送了一个 20GB 的硬盘给我。那时花了八九百(是7200转/分钟的)。这可给我高兴坏了,盘算着该怎么分区。因为我知道我怎么也塞不满这么大一块硬盘。虽然后来我妈的公司发了一台电脑,硬盘也是 20GB ,于是舅舅就把送我那块硬盘拿走了,但是总之我是有了一块 20GB 的硬盘。

在2002年以前,我们对便携储存设备的概念就是3.5英寸的软盘。这种软盘的容量是 1.44MB ,不仅读写速度非常慢而且很容易坏。但是对于普通的课件来讲还是装得下的。老师、同学们都用这种设备来储存课件。在当时,一张这样的磁盘的价格大概是几块钱。如果同学想要课件,还可以发到邮箱里,我深刻地记得当时 Hotmail 免费邮箱的容量是 2MB 。2002年秋季,我们学校给电脑装了 USB 延长线(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换了电脑才有 USB 接口的,但是不大可能1999年就有 USB 接口——那正是我刚上初一的时候)。老师们开始用一种叫做"优盘"的东西作为课件储存设备。一个优盘可以储存 32MB 甚至 64MB 的数据,这相当于几十个软盘的容量。而且读写速度也远远比软盘快。但是一开始我比较排斥这种东西,因为那时的电脑 USB 接口还不是很普及,而且当时主流的操作系统—— Windows 98 自身不带优盘的通用驱动。然而这两个问题在学校内部不是问题,因为电脑都有 USB 接口而且都装驱动也不是很麻烦的事情。

2004年愚人节的时候, Google 发布了爆炸性的产品—— Gmail 。之所以说是爆炸性,是因为在刚发布的时候, Gmail 有 1GB 的储存空间——网络储存用 GB 作为单位来衡量是那个时代的人闻所未闻的,要知道当时微软的 Hotmail 仍然停留在 2MB 的容量,后来要升级到 25MB 都是令人兴奋的事情。 Google 每年愚人节都会推出一个爆炸性的东西,但是只有这一年的产品是真的。一开始 Gmail 不是可以随便注册的,只有 Google 挑选的幸运儿有机会体验,而且只有被已经成为 Gmail 用户的人发送邀请,才有机会使用,然而一个 Gmail 用户能发送的邀请的数量是有限的(虽然时不时会增加一些)。现在在 Google 中搜索"gmail 1g",还能找到当年的不少文章,可以看出这个产品的影响力。

也是在2004年的时候,我买了一个 128MB 的优盘,花了170多块钱。

接着回到我的那块 20GB 硬盘。我的电脑运行 Windows XP 有点困难,但是还是在2002年的时候给装上了(因为当时我对 Windows XP 狂热发烧)。 Windows XP 在全新安装后占用 1GB 多的空间,这在 Microsoft 之前的操作系统中是前所未有的。据说 Windows 98 只占几十兆的空间(因为我没自己装过,所以不知道),而 Windows Me 装完以后占用200多 MB 的空间。而且,随着 ADSL 的安装,下载较大的文件也变得不那么困难了。再加上各类软件也越做越大( Visual Studio 2002 的安装文件用了7张 CD 来储存),所以 20GB 的硬盘也经常出现不够用的情况。但是这块硬盘一直被我用到2007年——没错,也就是我大二的时候。大二暑假回家的时候,发现那块硬盘连同电脑一起消失了。我对那块硬盘的最后的记忆是 Assam 推荐给我的《轩辕剑三——云和山的彼端》和《轩辕剑三外传——天之痕》。

上大学以后我用得最多的还是工作室的电脑。而且在2006年年末的 Windows Vista 的发布,人们对于分区大小的概念又上升到一个新的档次——这个操作系统在全新装完以后占用 5GB 多的空间,而且用一段时间就会很快耗尽系统分区的空间——不管你留 10GB 还是 30GB 。在2007年年末,我在考虑买笔记本的时候,因为考虑到工作室的电脑的 80GB 的硬盘总是不够用,所以一定要 120GB 硬盘的电脑。但是好景不长,很快我发现这样大小的硬盘对于我还只能算是"基本够用",离"用着舒服"还有一段距离。终于在2009年3月,我决定换一块硬盘。于是我在网上买了一块 320GB 的硬盘,花了388块钱,并把原来的 120GB 的硬盘以145.5元的价格卖给了山药。之所以是这个价格,是因为这个价格的 120GB 硬盘与388元的 320GB 的硬盘的每 1GB 的价格相同。这样我就能以 320GB 硬盘的性价比扩充 200GB 硬盘容量,而山药则能以 320GB 硬盘的性价比买到 120GB 的硬盘。

上学期(即2008年的时候),我买了一个 4GB 的优盘,花了50多块钱。相比我高中那个优盘,事隔4年,容量扩大了31倍,但价格却不到三分之一,此外外观和便携性也有显著改进。

上 TB (1TB=1024GB)的硬盘现在说起来也不是什么值得惊讶的东西了。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 1.5TB 的台式机硬盘的市场价大概是八九百,跟8年前 20GB ( 0.02TB )的硬盘一样价格。

但是这么大的硬盘够了吗?不同的人塞满硬盘的方式不同。比较典型的能占硬盘的东西就是下载的电影。如果全都是高清画质的 RMVB ,按照每部电影 90 分钟、占用 1GB 空间,那么这样一块硬盘能装1300部电影(硬盘厂商跟操作系统对容量的计算方式不一样,而且还得留些空间装系统和软件)。而如果装音乐的话,即使按照 CD 音质无损的编码方式(事实上我们听的绝大多数的音乐的编码不超过这种的大小的1/16),那么按每首歌4分钟算,10000首歌也只能占 350GB 的空间,而且不会有人那么变态会存10000首音质无损音乐。看起来按照我们平常使用电脑的方式,塞满这种容量的硬盘是非常艰巨的一项任务。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我们这种想法跟若干年前我们对 20GB 硬盘的想法是一样的。很快——也许就两三年的时间——我们就要开始抱怨硬盘没有 3TB 根本不够用。

那么,再考虑一个夸张的例子: 1000TB 的硬盘,普通用户会可能用得到吗?如果按照上面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用得到。但是其方式我们现在无法想象。我倒是想到一种可能,那就是保存 3D 的图片或者视频。我们现在并没有因为处理 3D 图形而使用巨型储存设备,是因为我们当前的 3D 技术多是用矢量描述图形的,而且也仅仅需要描述可见物体的表面,并且最后是在二维设备上展示出来的。然而以后出现的 3D 很可能是这样的:这种 3D 是真正的 3D ,而不是在 2D 设备商模拟呈现 3D 的效果。比方说,以后可能会出现一种呈现 3D 效果的设备,这种设备在空间中投影,有可能会取代当前的 2D 显示器。当前点阵位图( bitmap )依次保存每个像素的信息,比如一个尺寸为 1024×768 、24位颜色的位图的文件大小为 3x1024x768B=2.25MB 。如果在将来,我们必须用点阵保存 3D 的一个图形,那么假设一个同样是24位颜色深度的 5000x5000x5000 尺寸的图形,需要占用的空间就是 3x5000x5000x5000B=349.25GB 。当然,我们可能(应该是一定)会使用压缩算法使得文件尺寸大大缩小,但是在某些情况还是免不了需要把每个像素的信息罗列出来,这样就动辄上百 GB 。而且这仅仅是静态图形。如果涉及到动画,就又会成千上万倍地增长。那么这样算来, 1000TB 的硬盘也就不算什么了( 1000TB 相对 100GB 就相当于 10GB 相对 1MB)。这仅仅是我想象出的一种大容量储存设备的应用场景,以后还会出现什么新的技术谁都预料不到。

所以说硬盘容量就像钱,不管有多少总能用得完。

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幸运的,因为我们什么都不用做,而仅仅需要等待,就能使用越来越低廉的价格,买到越来越高级的电子产品。而且这种变化的速度是指数型增长的——著名的摩尔定律说道:微处理器的性能每隔18个月提高一倍,而价格下降一半。对于其他绝大多数电子设备而言,只要把这句话的数字改一下就同样能够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