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去看了张韶涵的《旅程》演唱会。
开场第一句“我还记得当初曾经和你一起走到这个地方”,我瞬间就哭出来了。这是多么熟悉的旋律啊,还记得大学的时候在操场上奔跑,听着张韶涵,以为有些歌只有自己才听懂了,听到每首歌都有独特的心境,十多年来一直喜欢着她。而现在张韶涵就站在我面前十多米远的地方唱这首歌,这是无可名状的感动。这像是呵护了多年的玫瑰,终于在众人面前绽放了,而周围没人懂我为什么这么感动。我从没想过在2019年三十岁的我还有这样的机会经历这样的体验,我更未曾预料我会因为一场演唱会哭出来。几首歌下来,泪流满面。没有激动的叫喊、煽情的台词,就这么默默地看着她在我面前唱歌,静静地流泪,完全沉浸在音乐里。这就是最好的状态。
这场演唱会只有两个小时多一点,但是很多歌都是爆发力很强、飙高音的,就算是专业歌手也少有能做到的。不过听说以前有演唱会唱了40多首歌的,还是会羡慕。这场演唱会有几次明显走音,但不影响整体效果。大多数歌的编曲都大改了,我也无法评价是好是坏,因为只听了一遍。很多歌听前奏都猜不出是什么,开始唱第一句才知道。多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但少了一些情怀。张韶涵前期的形象是可爱甜美的,但很多歌曲被改编成了暗黑系,有些人会喜欢,但对我这样的老粉而言少了些共鸣。现在张韶涵的形象是努力、坚毅、励志,但唱早期的歌还是会露出马脚,比如《潘朵拉》:“爱是彩色糖衣包装却没营养的”然后让观众合唱“药药,药药”,背景动画也是五彩斑斓的药丸。这首歌要是也暗黑那就要掀桌了。成功的演唱会会有主线或是主题,这场演唱会就是。
演唱会上的伴舞看出来是认真准备的,但我看着比较无感。中间有两次张韶涵独白,有人说特别感人、会流泪,但我只觉得张韶涵说话声音很动听,但内容并不会引起我的共鸣,我只希望她快点多唱几首歌,那才是直击心灵的交流。后面的乐手、伴唱整场下来都很卖力,演唱会结束的时候我很想去感谢一下他们,是他们让张韶涵这朵红花更加鲜艳。整场演出,吉他手、小提琴手肢体动作都很夸张,键盘手要忙着制造各种音效,打击乐手更是体力劳动。面对温哥华相比之下这么冷漠的观众还能这么卖力,也是难为他们了。叫安可时打击乐手在卖力打鼓,伴唱还拿出手机拍摄。
这个剧场比电影院大点有限,没想到我的位置离舞台那么近,只有不到20米的距离,直到现在想到还感动,感觉真的像是在跟张韶涵面对面交流。现在去搜索国内《旅程》演唱会的视频,就让我想到了以前在万人剧场看演唱会的感觉,离着几十上百米看一个人,多数时候都是在看屏幕。这次看张韶涵,就像是在十几排的座位上看电影,就在眼前,跟国内那种完全不具有可比性。我买票的时候好像已经开售五个月了,可是我去看的时候还是有一排排空位可以选。要是换作在国内,早就瞬间被抢光了。据说台北一万多人的演唱会两分钟卖光票。还有多达四万人的场次。温哥华这个剧场有一千多人?两千多人?应该不会再多了。我买票的时候还没有意识到每排座位到底离多近。然而这场演唱会的宣传真是糟糕,我是开演前不到三周看到公司的华人群里有人转让门票,才知道有这场演唱会的。然后,我还专门去搜了2019北美有什么演唱会,看到有几个帖子总结2019年美国加拿大都有哪些亚洲和有名的欧美乐队来开演唱会,什么山寨乐队都提了,就是没见到有人说张韶涵。像周杰伦演唱会真是半年前就人尽皆知,而张韶涵这场,要不是那次恰好看到有人转让门票,我真是没再在任何其他途径听说了。山药也是我跟他说他才知道的,除此之外,周围没再有人谈论。不过也得益于此,才让我有机会这么容易地如此近距离看到张韶涵。要真的是在国内,不是花多少钱的问题,而是根本抢不到票,即便抢到票,可能也没有舞台这么小、座位离这么近的场地吧。我真心感激那个在公司华人群里转让门票的人,要不然我就错过这场演唱会了,事后还专门去跟她说了谢谢。
温哥华观众也实在不给力,感觉多数人都是不怎么了解张韶涵的,去就凑个热闹,再加上座位太密集,陌生人之间都是挨着的,人放不开,气氛很难调动起来。唱前几首歌的时候,感觉下面的观众像是看电影一样正襟危坐, 张韶涵在台上那么有爆发力地唱歌,表情动作都在卖力地表演,我都感到尴尬,为她心疼,害怕别唱两首就不认真唱了啊。每首歌开始和结束的时候有欢呼声,但也都不够热烈,持续时间很短。张韶涵说:灯灭了欢呼声也不能停,说了好几次,后面她自己可能都尴尬了。她也多次号召大家站起来,结果还是站不起来。过了两首歌好不容易一片全站起来了,过两首歌又坐下了,周围如果全坐下了也不好意思站着,实在心疼张韶涵。到后半场终于气氛热烈了一些,站的时间长了一些。张韶涵小时候在温哥华打过工,据我所知这是张韶涵第一次在除了大中华地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开演唱会,当然也是她第一次在温哥华开演唱会,但估计不会再来了。前一阵维基页面还在说暂定会在洛杉矶开演唱会,但前两天被删掉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多伦多那场也不太热烈。现在的年轻人的品味我不是很懂,不知道他们整天听什么歌,要说现在华语乐坛的新歌好像拿得出手的也不多,可以肯定的是远不如十年前繁荣,坐在我左边的左边的人不会唱《隐形的翅膀》,但会唱《有形的翅膀》;我右边的人一直在嚼香口胶;后面的几个脑残每首歌都要说“这什么歌,完全没听过”,前面的一对男女最后安可前就离场。张韶涵后期问还想听什么歌,喊得最多的竟然是《淋雨一直走》和《阿刁》。现在搜几个月前的新闻,发现标题都是“童年女神张韶涵要来温哥华”什么的。《海豚湾恋人》是2003年播出的,她的第一张专辑《Over the Rainbow》是2004年出的,那时候是童年的人大概比我小十岁吧。最后安可的时候,我都怕那时候没人叫就直接开始散场了,还好多数人也都知道套路,鼓手也配合,引导情绪让大家喊”张韶涵“,然后没两分钟张韶涵出来唱了《阿刁》和两首英文歌。完了以后也没有再安可,大家就自觉离场了。这画风完全不像观众求张韶涵再接着唱,反倒像双方一起配合敷衍地演一下。
回来搜到了这场演唱会的歌单,凭印象说说当时的感觉。
- 呐喊:开场曲目,一开始的前奏是完全不熟悉的音乐,我还以为是在铺垫,结果张韶涵突然出现,开口就唱“我还记得当初曾经和你一起走到这个地方”,我还没反应过来这么快就进入状态了。这不是主歌开始的地方,而且这一段本来其实就是一句主唱一句伴唱交替的,但是以前的处理一般是主唱结束得干净利落,然后伴唱的声音也跟主唱差不多突出,但是这次张韶涵唱完每一句都拉长尾音,伴唱几乎听不到了。唱腔——尤其是副歌部分的唱腔——被改编成了在教堂唱诗的感觉,有点像是美声那样唱 Ho Hi Yian ,完全不像原版那样嘹亮、有爆发力。整首歌风格被改编得有点宗教歌曲味道,我还是更喜欢原版。张韶涵的装扮就像是仙女,但是脸上的妆有点重,我有点看不出来是她。这首歌比 CD 版长,相当于一开始多出了一遍主歌后半段和副歌。这首歌被改成这样我是觉得挺遗憾的,2007年演唱会的版本接近原版,效果很好。我从头到尾一直盯着她,不断提醒自己,这是张韶涵,就在前面不到20米处。
- Go :这只能算是一首“耳熟”的歌,演唱会上并没有很强的共鸣。不过演唱会结束之后,这首歌的旋律一直在脑海重复。《全面沦陷》这张专辑整体质量可以说比较高,这首歌也是其中比较出彩的,演唱会结束后我听熟了,现在挺喜欢这首歌的。
- 为爱而活:也是并不很熟悉的歌,但是差不多能跟下来。
- 梦里花:另一首早期的歌,旋律十分动听,副歌第三句(“就算失去所有爱的力量”)高音很高,张韶涵唱上去还是很游刃有余的,不过能听出来需要很用力,导致咬字、唱腔没有 CD 版完美,尤其是”就算失去所有爱的力量“的“爱”字, CD 版是连贯、浑然天成的,但现场版有爆破感,也有转音。不过这首歌难度相当高,现在是以张韶涵 CD 版的要求来要求张韶涵现场,换做其他歌手基本没有能打的。副歌最后一句(“我也不曾害怕”)处理得跟原版不同,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直到这首歌,现场还是相对镇定,不知道张韶涵在台上是什么心情,她在台上努力表演,表情也很到位,可是总感觉台下没什么回应。如果是万人体育场之类的,谁都看不清也就算了,可是这么小的剧场下面观众看得一清二楚,我想如果是我可能会怯场,至少会失落吧。
- 潘朵拉:第一首很欢快的歌,也是从这首歌开始气氛转暖。副歌跟观众一起唱,终于可以放开一起合唱了。配合背景屏幕上绚丽多彩的动画,画风终于不再暗黑,让人觉得眼前还是那个可爱灵动的张韶涵。大家齐唱“药药,药药”、“抱抱,抱抱”,还是挺感动的。尤其是到后面几遍,鼓手随着节奏敲“抱抱”,其他乐器全安静,再来一遍“抱抱”,然后再继续,真是很有感觉,可以说这是改变编曲最成功的地方了。没有《潘朵拉》的张韶涵演唱会一定是不完整的。现在回想起来,大概演唱会现场效果最好的就是这首歌了。说自己喜欢这首歌都会比较不好意思,因为外人听起来会觉得挺傻的。现在有一个机会全场放开傻一回,也是很令人感动。
- 口袋的天空:说实话演唱会听到这首歌还有点意外,因为我本来觉得这首歌是很小众的,旋律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朗朗上口,歌词也有些无厘头的地方,但是我最喜欢的歌之一。2007年那场演唱会她有唱这首歌,所以这次听到也不意外,不过后来才知道前面很多站都没有唱这首歌,还是很幸运的。“都是我的,是我的”就像是一个小女生用微弱的力量争取应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不要变得小小的”、“好像被什么人装进口袋没天空”都体现了无助、无力但又想抗争的意念。
- 第一页:这首歌也是演唱会前临时补习的,耳熟但没共鸣。但也是因为我最新一张专辑(也是两年半前的了)以前一直没听,现在觉得这是《全面沦陷》里最好听的歌了。
- That Girl :这首歌几年前就听过,当时觉得是什么玩意,但现在再重新来听发现还行。但是如果演唱会只能选22首歌,我还是想换成别的。
- 不害怕:同样没什么共鸣的歌。不过演唱会里唱的新歌,质量都不差。现在再来听这首歌感觉旋律好听,副歌节奏感很强。
- 寓言:一首老歌,主歌很喜欢,副歌稍微无感。一开始唱,我还没反应过来是什么歌,就已经开始跟着唱了。副歌是有名的英国圣诞民歌,我很好奇后面的老外工作人员听到这个旋律的时候是什么感觉。还记得2007年演唱会上唱这首歌,最后她多唱了一句“很高很远在我的”。演唱会差不多从这首歌开始,后面都是较早期或者传唱度比较广的了。
- 复活节:在演唱会上听到这首歌很意外,这是一首我很喜欢的歌,不过(我觉得)也比较小众,前两张专辑火了很多歌,但很少(或者说从没有)见人提到过这首歌。可能也是得益于演唱会的暗黑主题,要不然这首小众的歌大概也没机会放到演唱会上唱吧。到2007年演唱会的时候,张韶涵一共只出了四张碟四十多首歌,那场演唱会唱了二十多首,都没唱这首。这首歌还处在张韶涵被塑造成少女、青春还有一点可爱的形象的时候,有这样一首有点暗黑的歌曲这种反差感更让人喜欢。当她唱到“你只爱我对不对”,我想喊“对”。
- 不痛:这首歌相对而言不那么出彩,如果可以选,我想把它换成同一张碟里的《样子》。
- 欧若拉:这个歌不用多说了,都听腻了,也是因为耳熟能详,所以台下比较活跃,基本一直能跟着唱。我演唱会后第二天突然意识到,“红橙黄绿蓝”、“神秘北极圈,阿拉斯加的山巅”唱的是极光。
- 隐形的翅膀:可以说这是张韶涵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没有之一,前奏一出来,还是觉得百听不厌。台下也是一起跟着唱。这首歌张韶涵唱了上万遍了吧,应该是传唱度最广的。 Encore 不是这首,我也比较欣慰,说明张韶涵也一直有活跃,而不是把十多年前的歌还当成最值得观众期待的。
- 有形的翅膀:这首歌看起来是《隐形的翅膀》的山寨版,但是绝非粗制滥造,传唱度在新粉中挺高的,张韶涵一唱,下面的人也全都跟着唱,现场效果还挺好。这首歌发布的时候,正处在张韶涵最低谷的时期,能制作出《有形的翅膀》这样一张有很多励志主题的专辑,绝非无病呻吟。
- Journey :这首歌相对比较安静,一是全英文,跟着唱不太容易,二是这首歌太老了,很多年轻人不熟悉。这首歌虽然是她出道时最红的几首歌之一,但我却比较无感,我还是比较喜欢中文歌,而且旋律也并不非常对胃口。
- 亲爱的那不是爱情:这首歌编曲没怎么改,前奏一出来就很有感染力。主歌第二段开始加进来节奏感很强的打击乐,现场效果非常好。声音具有穿透力,但是又没有在吼。可惜周杰伦和方文山只给她写过这样一首歌,让我愈发怀念那时华语乐坛的黄金时期。
- 遗失的美好:这首歌前奏一出来,我就想喊“扔东西”,因为这首歌的 MV 整首就是她坐在一个皮卡上把各种东西扔在路上。如果可以选,我会把这首歌换成同一张碟里的《听见月光》。
- 手心的太阳:这首歌也是很有感染力的歌,是我原来最喜欢的歌之一。都已经唱了这么多首歌了,她的高音还能这么嘹亮这么稳定,看出来这些年是下了功夫练习的。看到前面几站有的安可曲是这首,如果有哪场没唱这首那绝对会很可惜。
- 我的最爱:你永远是我的最爱。又一首我以为很小众的歌意外被选在演唱会上,而且是除安可外倒数第三首(有的站是倒数第二首)。张韶涵这种表达正面情绪的情歌,能办到既有爆发力又充满温柔、没有攻击感。
- 看得最远的地方:唯一一首《第5季》中的歌。在我看来《第5季》是曲风明显转型的开始,而这首歌与以前的曲风比较接近。《第5季》是一张我没那么喜欢的碟,这首歌也只能算是还行吧。
- 淋雨一直走:这首歌唱得实在可爱,以前没发现是可爱风的。新粉知道的比较多,所以全都跟着唱。
安可:
- 阿刁:这首是《歌手》节目唱火的,在如今火爆程度甚至高于她前面若干张专辑的任意一首歌。我对这首歌并没什么感觉,凡是歌曲中直接写明某个人名字的,我都觉得:这唱的是一个陌生人,我为什么要去关心? 赵雷是根据自己的经历写的另一个人,虽然张韶涵唱的时候代入的是自己,但她从不叫阿刁,也不住在西藏。最重要的,这首歌不是她的,只是一首参赛歌曲,效果意外地好火了而已。反正这首歌作为安可,我是心有不甘的。不过张韶涵也凭借《歌手》这个节目重新火起来了,很多人也是通过《阿刁》重新了解张韶涵的,她选这首歌也可以理解。不过这首歌听起来怎么都有一种选秀节目比赛歌曲的既视感,这种参加比赛歌肯定具有一定的特质,比如唱腔一定要体现出歌手的技巧,歌词一定要又内涵,最好还要飚高音,很难想象张韶涵唱着“药药,药药”参加《歌手》。但是,前几站的安可曲也都是这首,所以也有心理准备,没有失望。来听演唱会之前,我听了几遍赵雷的版本,感觉无论是歌曲本身还是他的唱法都平淡无奇,
- Faded & Titanium :这两首歌我当时感觉莫名其妙,不知道出处是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选这两首。听的时候毫无感觉,现在也没有印象。现在搜了一下,发现是本打算作为《歌手》决赛歌曲的,但是提前被淘汰了。张韶涵也是有一种情愫吧,认真准备的歌曲想向全世界展示,然而没有获得机会,那现在就一定要作为演唱会结束曲唱出来,让大家都听到。
演唱会开始前工作人员提醒观众禁止摄影,演唱会前半场也看到有工作人员好像是看见谁在拍照就过去阻止,所以我的黑卡一直没有拿出来。后来看到有不少人在用手机拍照,工作人员也没有管了,我才拿出相机录了几段。可是我录像的时候就没办法享受演唱会,现在说不上是后悔录太多了还是后悔录太少了。如果再去看一场,我可能会选择不带相机,完全体验演唱会。
热闹过后散场,我心中惘然若失,尤其是发现洛杉矶站的待定计划从维基页面删除以后,感觉似乎失去了可以期待的时期。我本来打算再去洛杉矶看一场的,但是现在有可能取消了。张韶涵已经三十七岁了,这样少女的气质和嗓音还能保持几年我不知道。她开的演唱会不多,如果这次不再在北美开了,说不定真的一辈子再见不到了。这次演唱会之前,我也没意识到自己这么喜欢张韶涵。甚至当刚发现张韶涵在温哥华有演唱会的时候,我甚至有过想法懒得去了,现在觉得为有过这想法感到抱歉。
我周围一直基本没有特别喜欢张韶涵的,所以我对于公众眼中张韶涵歌曲的流行程度并没有很强的概念。有些歌我本以为是挺小众的,比如《口袋的天空》,但意外地好像是最流行的歌之一。还有像《复活节》《我的最爱》这样的歌,听到也是很感动。《手心的太阳》不是每场都有唱,这场能听到也算是很幸运。但是有些歌我很希望在演唱会上听到,可是没有唱, 下面总结一下(仅列出我特别期待的歌曲)。
张韶涵一共有九张专辑,我喜欢的歌主要集中在前面五张,第六张《第五季》就有些不耐听。《有形的翅膀》《张韶涵 Angela Zhang》我听过一段时间,虽然印象不深,但每首歌听到都会有印象。演唱会前把最近三张碟几种重复了一下,尤其是《旅程》前面几站唱过的,所以这九张碟里每首歌如果唱到我都能差不多跟下来。
在《旅程》演唱会的其他场次都有演唱但温哥华场没有唱的:
- 喜欢你没道理:这首歌乍听起来像是无脑卖萌口水歌,但其实我觉得作曲编曲都挺有水平,尤其是主歌部分。演唱会前我还挺期待这首歌的。
在《百变张韶涵2007世界巡回演唱会台北场》发行专辑中有出现但《旅程》系列没有的:
- 都只因为你:情绪抒发得很到位,旋律不俗套,很有律动感,也有爆发力。
- 保护色:很有节奏感,旋律和编曲也都很好听,重复的 Angela 凸显自信,中间的 Rap 很有感觉。
- Mama Mama :这首歌本身很好,中间也有一段很有感觉的 rap ,但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她应该不会再在公开场合唱这首歌了。
- C大调
- 静不下来
其他:
- 听见月光
- 可以爱很久
- 静不下来
- 香水百合
- 真的
- 样子:个人觉得是张韶涵水平最高的一首歌,旋律、编曲很出彩,层次丰富。如果张韶涵问还想听什么歌的时候我有机会回答,只能说一首歌,那我肯定会说这首。
- 给你给我
- 其实很爱你
- 泪光
- 不想懂得
- 床边故事
- 能不能勇敢说爱
对,全部都是前五张专辑的。后面好的歌也不少,但少了一份情怀。后三张专辑的很多歌曲作曲都是外国人,不能说是水平低吧,但听着没前面的舒服。搜了一下,发现了有个叫陈伟的人,张韶涵早期很多特别好听的歌都是他作曲和/或编曲的。还有王雅君也是经常出现的一个名字。最新的四张专辑不是没有好作品,但是风格对于喜欢早期歌曲的人不讨喜,而且不可否认整体质量不如前面的。前面的专辑打造青春、少女、可爱的风格,后期张韶涵自己制作专辑以后,几乎没出现过可爱风的歌曲,这也一定程度说明她自己不是非常认可这样的人设。张韶涵被福茂坑了以后,干脆自己成立了天涵音乐自己制作专辑。所以她可以不再按照福茂想要包装她的风格进行表演,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走。我们听《潘朵拉》,听到的是一个被福茂包装的形象;听《全面沦陷》,听的是张韶涵自己。至少当她现在唱出来“我在漫漫长夜之中飞翔,寻找属于我的那道星光”的时候,知道那是她自己的感受、想法。如果她当时一直呆在福茂,未必会有这样的蜕变,但就像她说的,她不感谢伤害她的人,伤害就是伤害,没有他们她也会变得更强。
张韶涵现在应该很感激在大陆发展的机会。确实,在台湾有极品的亲人,有媒体污蔑,还有同公司的“朋友”陷害,而来到大陆以后各种机会参加选秀、综艺,她的发展也与低谷那几年不可同日而语,这样的对比让张韶涵很难不对大陆有好感。尤其是她应该很感激《歌手》这个节目,她演唱会海外几站选的安可曲全都是《歌手》参赛歌曲,而不是她自己的歌。她在一些场合的英文姓氏也从 Chang 变成 Zhang 。我所感觉到的不是政治立场,不是对市场的谄媚,而真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张韶涵是一个很有综艺感的歌手,而她过去演员的经历也帮助了这一点。她参加各种综艺节目,以及在演唱会上制造效果,也都收放自如。
张韶涵小时候并没经历过正规的声乐训练,所以她的音准没有优势。2007年演唱会的 CD 中有很多明显走音的地方,有的歌(说的就是你《静不下来》)从头到尾因为一直在跟观众互动,感觉都自暴自弃了。但是这十多年来她一直在努力练习基本功,进步明显。听《歌手》之类的节目不足为道,因为后期可以修音,但是这次听现场真是很惊艳,很佩服她能在高音时维持如此稳定的音色,能持续两个多小时最后还是那么嘹亮。温哥华站应该是《旅程》到目前规模最小的一站了,她还能全程保持这么认真的态度,非常难得。
周围几乎没有能够理解我的人, Assam 也不行。我回来以后给她看我录的视频,看了一分钟她就不耐烦地要走了。我第二天想给她看我剪辑好的四分钟视频,她立刻很抗拒地说“昨天不是看过了吗?”我想解释说这是不一样的视频,可是觉得多说无益。我想评价、分享一些歌的感觉,想交流关于张韶涵唱功、歌曲制作的看法,可是没有人可说。
温哥华演唱会让我产生了一种幻觉,那就是张韶涵其实现在是很小众的歌手。而再到国内社区看,那些整日以追星的方式追张韶涵的人还是很多。不过跟现在的流量明星和周杰伦这样的老牌比起来肯定差很多。我想在知乎上看看一些乐评,却发现张韶涵音乐相关的问题惊人地少,似乎与她的人气不相符。我想搜搜专业乐评人对于《潘朵拉》《样子》之类的歌的评价,结果完全搜不到。
这篇文章断断续续写了一周多,想来见到张韶涵也只是在九天前,却感觉已经过了一个世纪。可能也是我看现场看得少,看完张韶涵以后第一次感觉她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希望 IMC Live 再在洛杉矶开一场,希望这场《旅行》的某站(比如台北)能制作成 CD 和 DVD ,也希望她2019年能出一张新专辑。听说今年下半年会开始新一轮巡演,希望有机会能听上一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