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Hotmail 邮箱是2001年7月10日注册的,这离我刚知道什么是电子邮件才不到两年。我还记得我注册的第一个电子邮箱是 163.net 的,但当时并没有太大用处。我已经忘了当时为什么注册 Hotmail ,大概是因为 IE 链接栏自带一个“免费的 Hotmail”链接,而我对微软的东西又比较信任。
初中毕业以后(2002年),我给家里的电脑装上了 Windows XP 。第一版的 Windows XP 自带 Windows Messenger 4.0 ,也就是当今 Windows Live Messenger 的前身。这个 IM 工具在当时是 Windows XP 的亮点之一,它的特性包括:可以切换离开、忙碌等的状态;支持表情图释;支持语音和视频通话;支持远程协助。这些特性当年的 QQ 一个都没有。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跟 Hotmail 整合得相当好。首先在主界面就能看到收件箱中有多少未读邮件,而且一旦收到一封新邮件,几乎是瞬时地提醒。另外,如果想给某个联系人发邮件,从 Messenger 可以直接打开网页并填入相应联系人的邮箱。 Messenger 成了我使用邮箱最重要的工具。 Hotmail 当时比很多国内的邮箱服务都要难用,它只有 2MB 的空间,而且访问速度极为缓慢。但是配合 Messenger 的邮件提醒是重要的优势,它的富文本格式编辑器也令人惊叹。并且,我寄希望于 Hotmail 在未来会改进当前的不足。
2004年春天的时候, Hotmail 的容量依然是只有 2MB ,至少对中国大陆市场的免费用户是这样的。国内的邮箱容量虽然大得多,但也不过几十 MB 。结果江湖惊爆 Google 推出了一种邮件服务,网页功能强大不说,容量有 1GB 之巨。那时的主流台式机硬盘在 40GB 左右,价格大概是800,也就是每 1GB 成本大概是20元。在初期,只有被邀请的用户才能使用,但没过多久邀请数就多得不值钱了,后来 Gmail 也开放注册了。我也注册了一个,但一直没怎么用,一是因为这么大的储存空间对我来说其实意义不大,因为网速不够,空间大了也不实用,所以 100GB 跟 100MB 没什么差别。二是因为 Gmail 没有一个像 Messenger 这样的提醒工具。
后来,我在2005年的时候开始使用 MSN Spaces 。那段时间 MSN Spaces 还非常热闹,我的很多朋友都非常勤快地维护空间,而那时的 MSN Messenger 可以提示最近更新了空间的联系人,加之我已经在各种各样的网站使用了我的 Hotmail 邮箱来注册,所以我对 MSN 这套服务更加依赖。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对 MSN 的服务很满意。 Hotmail 的致命弱点就是在中国大陆访问速度缓慢,而且功能有限,在收件箱中阅读一封邮件需要重新加载一遍整个页面,新建邮件又要重新加载页面,而此时 Gmail 早已经支持单一页面的丰富功能。
微软的服务越来越给人一种不稳定的感觉。一方面是,本来用着好好的功能哪天会突然出现 bug ,或者是往难用的方向做了改动,另一方面是,你现在用着的服务不知道哪天就会关闭了。就说去年,先是 Spaces 关闭,然后是 Messenger 2011 改得乱七八糟,然后 Live Calendar 在 Chrome 中出现致命访问性 bug (这促使我舍弃 Windows Live Calendar 而转用 Google Calendar ),而 SkyDrive 的 Office 文档出现的菜单对部分用户显示不完整以至于无法访问某些功能,最后是最近出现但直到现在还没解决的 Hotmail 在 Mac 下的 Chrome 无法复制文本的 bug 。期间,还出现过部分用户 Hotmail 数据丢失、 Live Calendar 断线等严重的服务器端事故。
顺便说一下我用过的其他 Windows Live 服务。我曾经还用过 Windows Live Home ,就是一个自定义的主页,我把很多朋友的博客的 RSS 放到那里。但是这个功能有个非常白痴的设计,就是在页面右上角的显著位置有个链接,点一下就会把整个页面的设置全部重置。我就不小心被这么重置过一次,从此以后就再没用过。更早的时候我也用过 MSN Alert ,后来变成 Windows Live Alert ,我并不是真的需要它提醒什么事情,只是为了看 Messenger 出现提醒时的那个很罕见的提醒框。 Windows Live Mesh 我曾一度很推荐,但后来它的一个 bug 令我不得不停止使用,其现象之一是 Visual Studio 的工程如果包含在被同步的文件夹中,那么该项目编译的时候总会出错。另一个现象是, Windows Live Messenger 的消息历史记录文件如果包含在被同步的文件夹中,那么这个文件经常会被清空。也就是读写很频繁的文件如果同步的话很可能会被毁掉。 Groups 也试用过,但是因为联系人太少所以用不起来。 Family Safety 在需要的时候还比较令人满意,但是现在不怎么需要。 Photo Gallery 的优点是直接支持添加文件夹路径,这点比 iPhoto 好。但是致命 bug 是新加的文件夹显示不出包含的内容,经常需要退出再打开才行。而且,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普通的图片查看工具,又有点略为重量级了—— Mac 下承担此工作的不是 iPhoto ,而是另一个叫做 Preview 的轻量级应用。
这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微软的产品在制作过程中,经理提了要求,几个程序员以纯粹地为了完成工作的态度制作,也没有经过严格的测试。有一些很突出的问题,比方说,当我装了 Windows Live Mail 之后,再在 Messenger 中点收件箱的按钮,会打开 Live Mail 而不是网页中的 Hotmail 。但是 Live Mail 这个软件很耗系统资源,启动速度缓慢,并且与服务器的同步速度也很慢,还不如直接开网页。但是 Messenger 没有这样一个选项说可以选择在哪里打开收件箱。这在我看来是很严重的可用性问题,但是却没什么人关注,这么多年这些版本升上来也没有什么改变。又比如我刚刚说的 Chrome for Mac 不能在 Hotmail 中复制文本的 bug ,令人惊讶的是这个 bug 已经出现将近一个月了,既没见到有人讨论更没见到官方对该 bug 的修正。而 Mac 下的 Microsoft Messenger ,不仅功能弱 bug 多还不支持多点登录,一点收件箱跳到 Hotmail 以后,如果你恰好设置了网页自动登录 Messenger ,那 Microsoft Messenger 就会立即断线。这是一个足够严重的问题了吧,但是还是没引起什么人的重视。这说明 Windows Live 没有什么认真的用户,也就是说, Windows Live 的用户都是一些服务出点小问题甚至断个一两天都影响不大的人。
但是,我决定转移到 Gmail 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IMAP 的支持。 IMAP 是一种很好的收取邮件的协议,当新邮件到达时会立即推送到客户端,客户端和服务器的已读/未读状态实时同步,删除邮件实时同步,也支持多个文件夹,相比之下, POP3 只能是客户端每隔一段时间从服务器主动获取,而且不能同步已读/未读状态,只支持收件箱,更要命的是默认情况下客户端获取邮件之后邮件是会从服务器端删除的。 Hotmail 也不是不支持 IMAP ,但是仅限移动设备,比如 iOS 和 Android 。据我所知,桌面软件支持 Hotmail 的 IMAP 的只有两个:一个是 Windows Live Mail ,另一个是 Windows 下的 Outlook 装上一个叫 Microsoft Office Outlook Hotmail Connector 的插件之后。其他客户端清一色只支持 POP3 收取 Hotmail 邮件,包括微软自家的 Outlook for Mac 。这是服务器端的限制,其原因是微软希望用户到网页中访问邮箱,这样它在 Hotmail 网页上放置的丑陋又占了很大面积广告才会更有机会被人看到。而 Gmail 的 IMAP 的支持则相当广泛, Windows Live Mail 完美支持,而讽刺的是不支持 Hotmail IMAP 的 Outlook for Mac 也完美支持 Gmail IMAP 。更不用说 Mac 系统里自带的 Apple Mail 。
事实上 Mac OS X 对 Google 服务的支持还要更进一步:在 Address Book 、 Mail 或者 iCal 中的任意一个软件里面配置了 Google 账户的话,另外两个立即也会自动配置好。 Windows Live 是绝对不会像受到这样的便利的。
我在2010年初刚开始用 Android 手机的时候,把手机通讯录从 Hotmail 转到了 Gmail ,但不是因为 Hotmail 难用,而是因为当时我的 Gmail 联系人还比较干净,而 Hotmail 则混杂了大量邮件和 Messenger 联系人。而 Live Calendar 的受支持程度也远不及 Google Calendar ,典型的是 iCal 的支持程度。所以在去年出现 Chrome 中的 bug 的时候,我也转到了 Google 。 Live Spaces 前年就转到了 WordPress 。现在 Hotmail 也转到了 Gmail 。那么我现在还在使用的 Windows Live 服务就只剩下 Messenger 和 SkyDrive 。其实这两个我用得也不多,在 Messenger 上基本只跟 Assam 聊,而 SkyDrive 也是偶尔修订几个 Office 文档。看来一个人从 Windows Live 整体搬到 Google 服务是一件不太难的事情,即使是像我这种深度用户。
我之所以迟迟没有行动,是因为我已经在太多的地方使用 Hotmail 邮箱注册或者留下联系方式了,而且旧的 Hotmail 邮件怎么转移到 Gmail 还是问题。但是,最近我发现邮箱的“自动转发”功能比我原来预想的效果好很多。本来我就打算原来在 Hotmail 的邮件就留在 Hotmail 吧,新的邮件再在 Gmail 里面整理。但是我试着用 Windows Live Mail 操做的时候,发现转移邮件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只需要在 Live Mail 里面选择邮件然后拖放就行了。虽然移动几千封邮件需要花很久的时间,但是中间不需要人工干预。
在使用了十年半的 Hotmail 以后,现在已经搬到 Gmail 两天了,感觉神清气爽。一大批封尘的优秀邮件客户端立刻可以发挥价值了,而且我对 Google 服务的未来充满信心。这是一次有长期回报的转变。
41.836916
-87.613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