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October 2010

如何快速搜索豆瓣某用户的帖子

本质原理是用 Google 在 http://www.douban.com/group 这个域内搜索用户的名号。但是这个过程可以简化,具体地讲,就是新建一个链接在链接栏(火狐叫做“书签工具栏”),然后地址写上这个:

javascript:void(window.open("http://www.google.com/search?q=" + document.title + "+site%3Awww.douban.com%2Fgroup&hl=en"));

想搜索某用户的帖子的时候,先打开该用户的主页,然后点这个链接就行了。


2010年10月22日更新:

把用户名的关键字加上双引号会得到更准确的结果。新的脚本为:

javascript:void(window.open("http://www.google.com/search?q=\""%20+%20document.title%20+%20"\"+site%3Awww.douban.com%2Fgroup&hl=en"));

关于抛99次硬币的问题

前一阵工作室的群里有人提起如果抛99次硬币都是正面,那第100次是正面的概率是多少。这算是一个比较经典的问题,它想说明的是抛硬币是独立重复试验,其结果是无记忆的随机过程,反衬一般人喜欢落入的赌徒心理陷阱。一般人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是0.5,但是如果条件只有这些的话,是不能得出这个结论的,因为这个问题只暗含抛硬币有两种结果(服从伯努利分布),并没有说硬币是均匀的。而如果硬币不均匀,只要内部物质分布不改变,那么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就能完全体现在这个“正面向上”的概率上。

那么,回答这个问题的思路就是:从过去的经验(99次都是正面)中估计出伯努利分布的参数,然后再用它计算下一次特定结果的概率。数理统计挂过两次的我已经不知道估计这个问题的参数用到的是不是点估计了,但是只用概率论的知识也能估计出来。首先要设定一个置信水平,简单地讲就是假如我估计出一个值以后希望用它套到已有的经验中,那么可得出过去的数据发生的概率是多少。比方说,假如我把置信水平定在95%,然后我估计出伯努利分布的参数 p=0.7 ,那么意思就是说,如果按照这个参数重新计算以前有的试验结果,那么该结果发生的概率为95%。

就拿95%作为这个问题的置信水平吧,再假设硬币朝上为1、朝下为0,而投硬币结果服从的伯努利分布参数为 p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还想保证连续投99次都是正面朝上的概率为0.95,就可以列出方程:

p ^ 99 = 0.95

用计算机可以算得p约等于0.99948202。也就是说,这个硬币是如此地不均匀,以至于随便投一次正面朝上的概率要为99.948202%,才能保证连续投99次全都正面朝上的概率为95%。

这个结果取决于一开始取的置信水平,如果把置信水平再设得苛刻一些,比如99%,那么此时 p 约等于 0.99989849 。

最后一步很简单了,要预测的事件(第100次正面朝上)的概率就是 p 。

这个过程虽然依赖于前99次的试验结果,但是与假设“硬币有记忆”有着本质的不同。

所以,当下次有人再提到这个问题,而芸芸众生都说50%的时候,你可以淡定地说:既然没说硬币一定均匀,那么根据前99次的试验结果,如果在置信水平为95%的前提下进行估计,那么第100次正面朝上的概率大概是99.948202%。

每天回家都会看到老婆在装死

貌似是今年7月分有个日本人在雅虎的提问网站说,他每天回家都看见自己老婆装死。然后有人就编了这首歌,也有不少版本的 MV 。我感觉这首歌比大多数歌手认真写出来的歌都好听。

百度百科上的详细介绍: http://baike.baidu.com/view/4118811.htm

下面两个视频内容一样:
土豆视频(貌似内嵌不了)

 

Youtube 视频

剧情MV 每天回家都會看到我老婆在装死.flv

Messenger – 另一个要抱怨的 Windows Live 产品

前几天刚说完 Spaces 要关的事。 WordPress 确实功能强大,但正如一位豆瓣同学所说的,它再好,它不是 Spaces 。

今天抱怨一下 Messenger 。貌似是今年6月份发布的 2011 Beta 版吧,第一时间我就装上了。然后就发现所有的联系人包括我在内的显示名称都是个人资料里面设置的姓名,而不是原来那样的自定义名称。我原来以为是我自己没找到在哪改,也就没怎么在意。前几天正式版发布了,我就看了一下 Messenger 的支持论坛,结果一看自定义 Messenger 的板块有非常多关于如何自定义显示名称的帖子。我看了几篇,其中也有一些官方的回复,最后得出结论:要想改显示名称,要么改个人资料里的姓名,要么装个老版本的 Messenger 。事实上这两个办法都不是解决方案。第一个方法使得你的“姓名”字段会在它本应生效的地方变得无效,而且姓名之间一定会有个空格,姓和名必须都要填,而且一些特殊字符还不能填进去。而且,不同语言版本的 Messenger 现实姓和名的前后顺序还不一样。此外,貌似如果某个联系人链接了比方说 Facebook ,那还优先显示 Facebook 上的姓名。这么多限制使得通过修改姓名来自定义显示名称变得很不现实和古怪。第二个方法我昨天就采用了,我放弃 Messenger 2011 带来的所有好处而装回 2009 ,只为了自定义显示名称,但是我装的第一个版本已经是不能登录的了,后来换了一个版本才登录上。而且可以遇见这个版本会在不久的将来也变得不能登录。另外,你无法预料到你自己在别人的 Messenger 显示的是什么名字:如果对方用2011,那显示的就是你的姓名,即使你自己在用2009;而就算你已经用了2011,而对方还用2009的话,那显示的还是你原来设置的显示名称,而且你现在已经无法修改它了。

论坛上几乎所有的声音都是人们希望这个功能加回来,但微软执意它原来(为什么要显示姓名)的逻辑。微软官方客服在论坛的回复,无非就是教你如何改姓和名,或者让你到一个“发送反馈”的页面向开发团队发送一个十分缥缈的反馈。当六月份第一个 Beta 出现的时候,微软看到用户反馈的时候应当意识到犯了一个大错误,另一方面应当庆幸这才是 Beta 版。发布 Beta 版的意义不就在于此么。但微软没有,到8月份的第二个 Beta 版以及前几天的正式版的这三四个月的时间里微软好像对它什么都没做——我没看到任何的改变,而我在 Beta 版里面发现的 bug 也丝毫没有修复。

微软看起来希望 Messenger 变成一个熟人之间的社交工具。它支持查看诸如 Facebook 这类社交更新,甚至支持向 Facebook 联系人发送网页即时消息。而前不久我跟人讨论为什么 Windows Live 一直不温不火而 Facebook 一出来就这么火的原因的时候我就说可能是因为 Facebook 上都是认识的人。结果我发现微软貌似遵循了我这逻辑,但产生的结果却是我不想要的。

事实上,每个网站都各司其职,没有一个 SNS 工具能代替其他所有。假如我想要跟现实中的社交圈的人之间交流或者看一些脑残分享,我已经有人人了;我想参与一些小资和文艺的讨论,就会想到去豆瓣。当我考虑更新状态的时候,人人、豆瓣、 Messenger 和 QQ 都是不同的。苹果新弄出来的 Ping 也只是想让人分享 iTunes Store 里的音乐而已,此外并无其他野心。从 Windows Messenger 到 MSN Messenger 再到 Windows Live Messenger ,用户积累下来的联系人已经注定 Messenger 上会有很多在现实中不太认识或者对彼此的生活琐事不怎么了解的人。用户希望的是对熟人暴露姓名而对陌生人隐藏,对于熟人我们已经有现成的服务,对于 Messenger 上的熟人大家都知道谁是谁,没必要把 Messenger 做成一个不伦不类的 SNS 。再说,软件开发的一个准则是,这个功能既然没坏,就别去修正它。就算你要修改,如果只是习惯的不同,而不是无争议地优化,那就应该留给用户回到原来的方式的选择。

上面提到的 Messenger 2011 从 Beta 起就有的而正式版也没修复的 bug 是,在主界面按 Alt + F4 ,效果是退出程序,而不是用户所期望的最小化。 Alt + F4 所导致的行为应当与按右上角的 X 一致。事实上,用户做一些与关闭有关的事情的时候,其结果是高度不可预测的。经过我的测试,结果如下:

  • 点右上角的关闭按钮:最小化
  • Alt + F4 :退出程序
  • Ctrl + F4 :退出程序
  • 点开标题栏菜单再点“关闭”:最小化
  • 双击左上角的图标:退出程序
  • 在 Windows 7 任务栏点右键然后点关闭窗口:退出程序
  • 在 Windows 7 任务栏预览里面关闭窗口:退出程序

此外, Messenger 2011 去掉了更改对话窗口背景和手写输入这两个功能。对于手写功能,官方的一个说法是现在的 GUI 要保留手写的话有大量 bug ,他们要修正太耗时间和精力了,而这个功能用的人又不是很多,所以就给去掉了。对话窗口背景为什么去掉还没有解释。

但我还是又换回 2011 了,因为它可以对联系人隐身而又不阻止(这样我还能收到对方发来的消息)。还有个好的改进是共享图片的布局。但是当我刚装回 2009 而看到联系人列表的所有熟悉的昵称时,还是感到无比亲切。


Spaces 要消失了, Messenger 也变得越来越无爱,我不知道整个 Windows Live 现在是怎样的一种东西了。现存的服务中,多数还非常优秀和生机勃勃。但是,它们之间很多感觉除了名字前面都套了个 Windows Live 外就没什么关系了。

美国的邮寄退款

邮寄退款是商家促销形式,在中国大陆没怎么见,但在美国貌似多一些。大概就是你买一个东西,接下来就能获得一部分邮寄回来的退款。比如,我前一阵买的178块的华硕显示器,就有20块邮寄退款优惠。

但是,绝对不能就天真地认为这就等价于它售价为158块了。我在买了显示器以后,首先要在优惠生效时间内到华硕的网站申请退款。填写完一些信息后,它会给你一个表格,然后要把这表格打印出来签名,这是第一个材料。第二个材料是收据(比如亚马逊发货单)的复印件,第三个材料是一个 UPC 条形码原件,而这个原件还贴在纸箱上,所以我还得把纸箱剪下来那一块。把这三个材料在一个月内用平信寄到一个指定地址,然后等待华硕收到这封信,然后再等待审核,然后再等他们寄出 VISA 卡,然后再等着收到。

事实上在第一步在网站申请退款的时候,有一个选项是要不要选择一个“不用等”的服务。所谓“不用等”就是说他们会在审核通过后的5-7个工作日这样“短”的时间内用“最高优先级”的邮件寄你的退款,然后花上2元的“小额”费用,这费用直接从退款里扣。否则的话,就要等上8-10周。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本经济学科普书讲过这个,不记得是《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还是《牛奶可乐经济学》了,就是说人们看到邮寄退款的东西,就更容易冲着这个优惠去买一件东西,但是事实上最后真去申请的人很少,大多数人都是懒得去或者忘了。这也是一种把消费者分层的方法:让对价格不敏感的人付出更多,同时又留住对价格敏感的客户。它还想通过这种优惠诱惑你买,等买完之后仔细看退款条款的时候有些人就想:啊,真麻烦,果然寡人是被骗了,算了,不要了。于是他就故意要在各个步骤刁难你,一路上劫难重重,终于走到尽头还成功的人才是真正心无杂念想得到退款的人。不知为何,浮起来了……

Live Spaces 果然还是要关了……

早有坊间传闻说 Live Spaces 要关。我一方面抱着微软不会关他的希望,因为太多用户积累了这么久的珍贵数据;另一方面又很担心微软真的某一天会关掉它,数据怎么处理还是未知数。

用微软的服务很没有安全感,说不定哪天就会被关闭。非官方微软新闻博客 Liveside 的中文版 Livesino 有一个标签叫做 Deadpool ,里面专门收录各种微软关闭服务的新闻。比如 Windows Live 系列的 Event, Favorite, Expo, Alert, 个性化主页 (my.live.com) , Call, OneCare ,都是我或多或少用过或接触过的, Windows Live Gallery 也快要关了或者转型了;还有 Microsoft Vine Beta, Popfly, Microsoft Money, Microsoft Encarta, Office Live Workspace, Live Mesh 等,也都是我试用过或者推荐过的,现在已经全部关闭或者不再出新版了,其中比较好的情况是被别的服务取代了,而糟糕的则是没被市场接受而彻底消失了。你现在用一个服务,比如说 Hotmail, Calendar, SkyDrive ,用得好好的,并且生活中的一些重要的部分都依赖它们,谁知道一年之后会不会成为即将关闭的对象呢?

Spaces 当年可是跟 Messenger 和 Hotmail 一起算是 MSN 最重要的三个服务。后来改过很多次版,名字也变成 Windows Live Spaces ,虽然褒贬不一但整体还是在改进的,至少是一直在改变的。但貌似从2007年开始 Spaces 就没什么动作了,有改动也是非常小的。今年6月份 Spaces 的统计功能悄悄取消了,结果引来骂声一片,而就在前几天,“最近的评论”功能也消失了。虽说写博客也不太需要额外的乱七八糟功能,但改成这样已经或多活找影响到人正常使用了。刚过没两天我突然看见豆瓣的 Spaces 小组有人发帖子说微软要关闭 Live Spaces 了,我赶紧到 Spaces 主页一看,发现果然真要关了!而数据的解决方案是转移到 WordPress ,我立刻放心不少。几分钟后我就迁移到 WordPress 了,结果后来证明事实上我的迁移是相当顺利的,其他很多大陆用户被墙,而没被墙的也很多日志没有立刻导入。


LiveSino 上又多了一篇被标记上 Deadpool 的标签的文章,而这次竟轮到 Live Spaces 了。


虽然不太舍得,但是这基本是最好的结果了。事实上 WordPress 确实比 Live Spaces 好用,很多个人或技术博客都用的 WordPress 模板。它功能比 Spaces 强大,速度也很快,各种信息一目了然,而且没有 Windows Live 系列讨厌的多次跳转。比单纯地注册个 WordPress 帐号然后从 Live Spaces 导入(如果可行的话)好的一点在于 Live Spaces 原来的网址会自动跳转到 WordPress 。


对于那些订阅了我博客 RSS 的人,抱歉突然多出10篇新条目。另外,当前这个博客的新 RSS 地址是 https://mghostsoft.wordpress.com/feed/ ,尽管原来的地址也能自动跳转,但这个地址还是更靠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