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概一个月内买了两三个镜头: Tamron 70-180mm f/2.8 、 Sony 24mm f/1.4 和 Sigma 85mm f/1.4 ,每一个拿到以后都是爱不释手。这三支镜头的特色都是在同样规格的镜头之中又小又轻且素质过硬。
先说 Tamron 70-180mm f/2.8 。这个四舍五入一下就是大三元长焦镜了,只有 810g 你能信?传统的 720 2.8 都是 1400g 上下的,这个一下轻了将近一半。最夸张的是,它竟然比 Sony 70-200 f/4 的都更小更轻。再说一遍, f/2.8 的比 f/4 的更小更轻,这就离谱。拿到镜头的第二天,我就把我的 Sony 70-200mm f/4 挂出去卖了。



我原来的 Sony 70-200mm f/4 很少用,一方面是觉得它太臃肿了,虽然很多人都日常用那个 f/2.8 的也没说什么,但我作为习惯旅行时顺便背着镜头拍照的人,不可能背个三斤的镜头只为了覆盖长焦段,而那个 f/4 的虽然在重量上勉强算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体积实在是很有存在感,放在包里特别占地方,装在相机上拿在手里或者斜挎着也觉得活动不便。再加上这是一个比较老的索尼镜头,在 Amazon 上很多人说这个镜头很容易从中间折断。而且它比佳能的同款(带防抖)镜头还要大和重一点,这让我觉得它大和重得不值。而 f/4 的光圈怎么说也不算大,尤其是长焦这种需要尽量快的快门速度以防止抖动模糊的情况下, f/4 总让人觉得有点难受。
这个 Tamron 70-180 f/2.8 ,拿到手里的那一刻就让人觉得轻便得不像 720 。就跟我原来的 f/4 比,明显感觉到更小巧、更好控制,甚至挂着出去扫街也一点也不感到违和,因为它也就相当于 2470 2.8 的水平。更不用说光圈大一档带来的浅景深、高进光量的优势。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个镜头保留了 Tamron 的传统艺能:微距。在 70mm 端最近对焦距离只有27厘米,注意这是与相机传感器的距离,算上镜头和遮光罩的长度四舍五入就相当于贴上了。放大倍率能达到 1:2 ,赶上一些专门的微距镜头了。虽然画质比不上专门的微距镜头,但旅行中这样的微距功能足以解锁一类新的体材了。
我不太喜欢拿价格说事,因为价格很多时候是很次要的因素。有时你想追求轻便的同时画质好,可是就是没有这样的镜头,你有再多钱也没用;而有时你想追求便宜而买差一些的镜头,结果解析度、对焦性能、做工质量等都有所妥协,还不一定更轻便。钱可以再赚,而拍风景的机会错过了就错过了。说了这么多,你可能觉得我想说 Tamron 这个镜头虽然贵但是值得买。事实恰恰相反, Tamron 这个镜头是上面比较的这三支镜头中最便宜的,它们的厂商售价分别是 $1200, $1500 和 $2600 。
吹了这么多,那么这个镜头妥协了哪些呢?首先最关键的是防抖。对长焦镜头而言防抖还是挺重要的,尤其是以手持拍摄为主的情况。索尼的机身防抖在这里就能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它的加持下这个镜头变得相当可用。但是效果肯定不如镜头防抖+机身防抖都开。第二是机身上没有任何按键:没有自动/手动对焦切换开关,没有对焦锁定按钮,没有对焦范围切换。在一些时候,尤其是时不时就要拍微距的场景的时候,有自动/手动对焦切换开关还是会方便很多。第三是它外壳是塑料,而且是外变焦,在一些恶劣环境中可能没有索尼原厂的耐磨耐操,但是做成外变焦然后减少收纳时的体积,应该是对于大多数人都有利的。第四是广角端只到 180mm ,我觉得这几乎算不上缺点,长焦端少个 10% 真要较真的话稍微裁剪一下就行了,而实际中如果 180mm 你觉得需要裁剪,大概率上 200mm 也得裁剪。
最后说说画质,我自己是不会去数毛,但看其他一些人的评测,它至少能跟索尼原厂的 GM 打得有来有回。根据一篇评测,边缘锐度在 f/2.8索尼略胜一筹,在 f/4 Tamron 稍好些; Tamron 在 70mm f/2.8 对比度比索尼稍好点; Tamron 在 f/5.6 四角锐度最高;在最长焦端 Tamron 各方面都更优;畸变在不同焦距各有优劣;抗眩光、鬼影、色散表现 Tamron 略好;二者都全面超越 Sony 70-200mm f/4 。总结下来是 Tamron 甚至在多数方面超越索尼原厂 f/2.8 GM 那个镜头。我没有去验证这篇评测是否准确,也没有综合多方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除非极为专业的摄影需求(比如你要拍给客户数毛), Tamron 这个镜头画质绝对够用了。

Tamron 是个值得敬重的品牌。谁都知道做定焦比变焦镜头容易,把单反镜头焊转接环比专门为无反重新设计容易,无脑堆料比优化设计容易,但 Tamron 都选择了 hard 模式。之前的 28-75mm f/2.8 、 17-28mm f/2.8 和 28-200mm f/2.8-5.6 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点。
再说 Sony 24mm f/1.4 GM 。这不是一个非常新的镜头,已经快发布两年了,发布的时候我没太在意,直到前一阵无意点开了一个评测视频被种了草,然后两周前去相机店里上手体验了一下,大爱它小巧精致的样子,回来就下单了。


广角+大光圈本来就是看似矛盾的存在。大光圈的优势有二:更浅的景深,以及(同样 ISO 下)更快的快门速度。但是在广角的情况下,本来虚焦效果就不明显,多一点少一点差别不大;而广角的手持安全快门速度会更慢,本来就允许以更低的速度手持拍摄。再加上广角镜头的一大用处就是拍风景,而拍风景往往会用较小的光圈,不仅保证合焦范围广,也往往让镜头有更高的解析度。这样看来,广角似乎真犯不上上大光圈。
但是,上面说的只是广角镜头的大光圈优势不够明显,但仍然是优势。而它的代价是什么呢?无非就是两点:笨重、贵。而这支 24mm f/1.4 重量体积控制得非常好,价格也是所有 GM 镜头中最低的。此外,广角大光圈的独特特点是是“广角浅景深”,这是其他镜头无法达到的效果。而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被摄物体离得足够近、背景离得足够远。
我原来有一个 Samyang 35mm f/1.4 ,一度想要处理掉,因为嫌弃它又大又重,对焦噪音又大,给人廉价的感觉。更主要的是我不太会用这一支镜头,定焦意味着不灵活,而且我已经有另外三支变焦镜头都覆盖了 35mm 焦距,出门时带着这么一个镜头既重又增加换镜头的麻烦。最近我就不信邪,想学习怎么用好它,于是就试着只带这只镜头在出门遛弯的时候拍了几次,还真获得了一些成功的结果,所以对广角大光圈定焦感兴趣起来。
35mm 的特点是视角更加自然,虚化更容易明显,不容易翻车,但是照片也更容易平庸;而 24mm 的特点则是微妙的广角畸变:它有那么一点广角畸变,让照片的视角有那么一点震撼的感觉,但这畸变又没有大到难以驾驭。
下面这张照片是去附近的公园散步时用 Sony 24mm f/1.4 拍的。但其实现在回想,那次出门应该带 24-105mm f/4 ,因为这支 24mm f/1.4 在多数时候都是收小光圈拍摄的,没有发挥 f/1.4 的优势,又损失了变焦的便利。那次出门是专门为了用 24mm f/1.4 这个镜头而拍的。

最后是 Sigma 85mm f/1.4 。这支镜头买不买我纠结了挺久,经历过预购时纠结、预购下单、预购取消、正式发售又下单这些波折,因为我已经有一个 85mm f/1.8 了,而且跟上面两支镜头情况不同,这支镜头怎么说也有600多克,虽然在 85mm f/1.4 的镜头中算轻的,但跟我的 85mm f/1.8 的不到 400g 的重量相比还是明显更重,而光圈相差还不到一档。




最后我还是没经得起大光圈的诱惑,入手了。 Sigma 前两年简单粗暴地把单反镜头焊个转接环就拿出来卖,毫无诚意,现在终于开始专门为无反机身设计优质镜头了,必须支持一下。其实前面 Sigma 还有个索尼 E 卡口全幅的 85mm f/1.4 ,但那个重量体积都十分惊人,就不放上来对比了。
总之,这个新出的 85mm f/1.4 光学素质不仅超越了前两年它自己那个旧的 85mm f/1.4 ,还超越了更贵的 Sony GM 。 Sony 那个是2016年刚宣布 GM 系列的第一批三个镜头之一,这三个镜头在当时确实是 Sony 镜头顶级的存在,但毕竟是第一批,不仅在重量体积上有改进空间,光学素质也对不起它们的价格。这不如今 Sigma 就出来一款重量、体积、素质、价格全都优于 Sony GM 的镜头。
当我出门旅行、需要尽量轻量化时,我大概率本来也不会带 85mm 定焦,所以是 f/1.8 的 371g 还是 f/1.4 的 630g 在这个情景下没有区别。而当我会去用 85mm 的时候,一般又是对重量没那么敏感的场景。
前一阵在家附近遛弯,赶上阴天,又没什么好的景色,正好需要这个浅景深效果去除杂乱的背景和灰蒙蒙的天空。它所能达到的虚化效果不是 f/1.8 能比的,当看到成片的时候,我知道这支镜头买得不后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