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傻钱多的案例并不罕见,但是最近碰到的这个还是让我吃惊。我用 FBA 在亚马逊卖一个自用了半年的笔记本散热垫,亚马逊全新的价格是 $25.50 ,我卖 $22 ,几乎没什么价格优势。但是还是刚上架几个小时就卖出去了。我点开这个交易的订单看了一下,发现怎么总价是 $32 ?再仔细一看,运费是 $10 ,并且选的还是最慢的 Standard Shipping !看来这个买家应该不是 Prime 会员,非 Prime 会员满 $25 免邮,那他再随便买 $3 的东西不就凑够 $25 了吗?等一下……他要是直接买亚马逊卖的那个全新的不就已经能免邮了吗??这个人真是让我对美国人傻钱多的程度的认识提升了一个层次啊!
转世
前一阵看到了一篇文章:《一个关于转世的流行病学研究》,令我颇为震撼。其实装神弄鬼的文章自古就不缺,在三流杂志书籍报纸上并不罕见。但这篇文章从头至尾保持的严谨态度是有目共睹的,需要让人相信的是其中提到的各种研究。虽然这个博客的文章我也没看过几篇,但我相信这是一个严肃且令人信服的博客。我们不可能去验证每件事情的真假再去决定是否相信,基于我的判断,我决定相信文章中所提到的研究、案例和分析结果。
转世是很多宗教都信奉的概念。我原来一直对此不屑一顾,认为这是一些人无凭无据瞎想出来的,因为转世的存在不能被证伪——至少是不容易被证伪,但却能对宗教的推广起到积极作用。
假如说,人死后会在下一世变成另一个人。但是地球上的人口总数是在不断增加的,人的灵魂供不应求。那也就是说得需要一些“新”人来填补,对他们而言这是第一世。但是,在一些人口数量减少的时期,过剩的灵魂怎么办?一种办法是排队,等待有足够的躯体以后再投胎。但如果哪天人类灭亡了呢?看来不是所有人死后都有机会转世。
另一种广泛被信服的说法是:人和畜生之间可以相互转世,并且有些宗教宣扬下一世的身份与前一世有因果联系:为人时如果行善积德,下辈子就还会是人;如果无恶不作,那下辈子会被转世成猪、马、牛等畜生。这种说法也有 bug ,刨去与上一条一样的问题不说,什么样的动物之间才能相互转世?能相互转世的动物之间是可以从任意一种转到任意另一种吗?一种可能是,动物被分成很多组,每组内的动物之间可以相互转世,“可相互转世”将动物分割成一个等价类。这种假设太过复杂,前提条件太强,人为构造痕迹太明显,不大可能是自然的规律。第二种可能是所有有意识的生物种类之间都可以互相转世。这就带来了更大的问题:什么样的生物是有意识的?一般人不大会否认猫、狗这类动物有意识,苍蝇、蚊子可能也有意识,但是单细胞生物草履虫有意识吗?细菌有意识吗?如果说细菌有意识,而且转世成什么生物完全是随机的,那么一个正常人光是肠道内的正常菌群数量为一百万亿个(10^14),也就是说转世成为人的肠道细菌的概率为转世成人的概率的一百万亿倍。这还没考虑人其他地方的细菌,还没考虑其他动植物身上的细菌,还没考虑其他种类的微生物。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那么从人类起源到灭亡也不会碰到一次人转世成人的事情。(当然,严格地讲这概率并不为0,但这就好比做布朗运动的分子突然间恰好全都向一个点运动结果导致核聚变的概率。)
另一个现象是:被相信有前世的人,他们的出生地都跟前世死去的地方差不多,也就是说灵魂是有地理位置的,而且倾向于不走远。这也可能是灵魂自己的决定——他们在灵魂状态时,或许可以决定去什么地方,或者说转世成什么生物,对人而言他们可能更希望下辈子还做人,所以主动选择了转世为人。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不是所有的人都被转世成了像肠道益生菌这种东西。
文章中还提到一种类似“孟婆汤”的机制,即有可能实际上转世发生的频率没有人们以为的那么低,只不过大多数灵魂在转世前都忘记了前世的经历。(文中提到的多数转世案例都是前世是非正常死亡的,或许只有这样的人才更可能避免完全清除前世的记忆。)但问题是:假如一个灵魂被彻底“重置”了,那它的前世是什么还有关系吗?它跟一个新的灵魂有什么区别?这就好比,让一个精灵进到一瓶饮料里面然后移除所有不是水的分子,那么剩下的液体就是一瓶纯水,没有任何线索能用来判断它原来是一瓶可乐还是伏特加。这也就是为什么说讨论宇宙大爆炸之前的事情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之前无论发生了什么,都不会以任何的方式影响之后的事情。
我家曾经有一段时间住在长春邮电学院(后来变成吉林大学南湖校区)的一栋楼里。我妈说在我出生之前我们家就已经搬到其他地方去了,但我分明记得那个房间的位置以及里面的构造。看了这篇文章以后,我愈发相信我是有前世的了。于是,我打电话向我妈去证实这件事情。我尽量保证让她不受我的主观猜想的影响客观地陈述事实。我问到那个房子里面的家具是上一家留下来的还是我们搬进去的时候才有的,我妈说是从我们原来的家搬来的,于是这就消除了我的前世是住在那间房子的上一家的死者的可能性。我又说我来描述一下那个房间的格局,让我妈判断对不对。我指出床是顺着窗子摆的,她先说不对,但想了一会儿发现确实是这样的。我说门的方向在哪、哪里有个桌子,都说得没错。还有一个橙色的旋转拨号的电话,但她不记得了。不过我倒是对这一点比较肯定,因为我记得这个电话在之后好几年都有。最后她终于想起来说:确实在我出生以后没住在那个房子里,但是也没有立刻搬家,直到我7个月大的时候又回去搬了一次家,那时我有去过那个房子……至此,已经没有什么灵异的事情了。
但我更希望转世是真正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就意味着死亡不再必须是终点。如果这一点被证实,那么当人们面对死亡的时候也会更加坦然一些吧。
最近换了显示器
当在苹果的世界呆久了以后,就会忘记并不是整个世界都这么简简单单。
我大概三个多月前买了个苹果的 Thunderbolt Display 。把这个 Thunderbolt 显示器连到我的 MacBook Pro 上几乎没费什么事。一是把显示器电源插上,二是把 Thunderbolt 插头插到电脑上,然后就立刻开始用了。这个显示器甚至还带一个 MagSafe 电源适配器,可以用来给笔记本供电,这样一来又少了一根电源线。也就是说,从显示器上伸出来的就两根线:一根输入电源线、一根数据+输出电源线,后者在末端分成 Thunderbolt 和 MagSafe 两条。显示器的背面有三个 USB 2.0 接口、一个火线接口、一个 Thunderbolt 接口和一个网线接口。
上面说的是设计,但是这个显示器并不是没问题的。一个最显著的问题就是当电脑从睡眠状态恢复时显示器不会跟着醒过来,只有把 Thunderbolt 拔了再插才醒,同时,连接在这个显示器的 USB 上的鼠标键盘无法唤醒电脑。苹果就像是班上最聪明的那个学生,他也许活泼机灵,别人不会解的题他会解,别人想不到的解法他能想到,但是他一点也不少犯错误。
我打算换掉这个苹果显示器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个显示器只能插在 Mac 上,但万一我想用 ThinkPad 在家工作的话就利用不上了。
此外,前一阵苹果发布了新款 iMac ,我不甘心我这一个显示器比它的整个一体机还厚,所以预感到苹果可能会在不远的未来出新款显示器,我还是趁现在贬值之前赶紧卖了吧。
收到这个显示器以后,发现显示器的盒子即是运输的盒子。苹果显示器装在一个精美的白色盒子里面,邮寄时外面又套了一个纸盒。而这个华硕的整个用的就是一个土黄色的纸盒。这就略能看出非苹果厂商的作风:不在没有实用价值的地方注重设计和浪费成本。
打开盒子以后,看到的是一条电源线、四条信号线(分别是 VGA to VGA, DVI to DVI, HDMI to HDMI, DisplayPort to DisplayPort)、一个华硕 VIP 会员介绍册、一个 Quick Start 、一个至今不知道是干什么的零件。然后看见一个底座、显示器本身,底座上面还有螺丝。我想,我最好还是看看说明怎么装吧。结果,那个华硕会员手册基本讲的是保修的信息,另外那个 Quick Start 里面只讲怎么调高度、怎么旋转、怎么排除故障这类东西,还是没有讲怎么安装。没办法,只好自己研究了。于是我又花了一些功夫才把底座装到显示器上。不过最后还是不清楚那个多出来的零件是干什么用的。
然后我把显示器搬到桌子上。它附带的四条连接线我一条都用不上,因为我需要的是 Mini DisplayPort to DisplayPort 的,不过我已经有现成的了。这时我才发现把连接线插到显示器上有多困难——显示器上的接口是朝下的,我必须把脸贴在桌子上才能看到,后来干脆用了一个镜子作为辅助。
然后我打开电脑,发现显示器没有反应——哦,还需要连电源线。电源线还是稍微好连一些的。
这下再看看——显示器上开始显示 VGA 无信号。哦,看来我还得选择输入源。对了,一般的显示器前面是有一排按钮的。在经过不断地尝试以后终于把输入源设成了 DisplayPort ——这下总算弄好了。
总结一下我拆包以后的过程:自己研究怎么装底座,连接信号线,连接电源线,选择输入源。但苹果的显示器是怎样的呢?拆包以后,拿出来放好,信号线和电源线都是集成在显示器上的,一条插在电脑上,另一条插在插座上,然后就直接能用了。没有额外的连接线,底座是装好的,没有调节按钮,也没有电源按钮。显示器盒子里面除了显示器之外只有一本说明书和一本保修信息,即使是这两本小册子也要用一个小盒子装起来。即使是这么简单的安装过程,说明书里也还是讲了怎么安装。
装好以后,我注意到显示器的前面板贴了两张标签,上面主要是突出这个显示器的特色。我当然是要给揭下来的,因为它挡住了一部分屏幕区域。但是揭下来以后,还能看到有一条胶留在了显示器边框上,如果反光的话看得更明显。
然后,我赶紧试了一下睡眠后唤醒问题有没有解决——果然好了。我不确定以前用 Apple Thunderbolt Display 的时候是什么问题,我不太记得是不是我拿到第一天就有这个问题了,还是从某个时候(比方说装了 OS X 10.8 以后)才有的,但总之有一次我借着换硬盘的机会在一个刚刚全新安装好的系统上面测试了睡眠,结果仍然是有这个问题,于是我就对解决它不抱什么希望了。
然后我试了一下扬声器,其实本意是测试通过 Mini DisplayPort 转 DisplayPort 的线传输能不能传音频。结果是能的——但我没想到音质跟苹果显示器比这么糟糕。就连 QQ 的提示音都能听出差别。
正式开始用以后,最明显的体会就是屏幕反光显著减少,几乎看不到。以前苹果的显示器反光经常令我十分烦恼。
然后我发现这个显示器的色彩没有苹果的的鲜艳。然后我想到,这个显示器是直接可以在面板上调色调、饱和度、对比度等的,于是我就试了调了一下,另外也用了 Mac 带的色彩调节向导,但最后发现调完还不如原来——于是就按照它的默认值用了。
我不太喜欢显示器太亮,原来用苹果显示器的时候亮度一般也就在1~3档之间(一共16档)。但是这个显示器即使亮度调到0我还是觉得太亮。
原来的苹果显示器后面有一些功能性的接口,不过我本来用得就不多。那个网线接口、 Thunderbolt 接口和火线接口是绝对没用过一次的,三个 USB 倒是有点用,但是它们只是 USB 2.0 ,并且我有个10个接口的 USB hub ,所以即使少了这三个我的 USB 还是够用。
貌似 Mac 系统如果把显示器当成扬声器的话,那只有苹果的显示器能在系统里面控制音量。我原来的一个23寸的华硕显示器不能在 Mac 里控制音量(但是在 Windows 里可以),现在这个也不行。这应该算是 Mac 的一个缺点,但是在已经用了 Mac 的情况下,不用苹果的显示器就会造成这一额外的麻烦。苹果的产品就是:如果你只单独用一个,那你会抱怨它功能少不灵活;但是如果你能用苹果的地方都用,那就会发现省了很多麻烦。苹果就是希望你把整个世界都交给它。
话说回来。用了这么多天以后,我对这个华硕显示器还算很满意。总结一下,跟苹果显示器比,它的优点是:
1. 反光少了非常多。
2. 可调节高矮,可方便地旋转成竖屏。
3. 可以连接 PC (虽然插拔连接线非常麻烦但比起苹果根本不能做这件事情还算是优点吧)。
4. 价格便宜。
缺点是:
1. 颜色稍微差一点。
2. 扬声器差很多。
3. 即使亮度调到最低还是太亮。
4. 少了几个本来就没怎么用到的接口。
最后再赞一下亚马逊的靠谱——我把苹果显示器寄给亚马逊库房让它 Fulfill ,结果在到库房后的24小时之内就卖出去了。而且我卖出价只比当时购入的成本低 $40 (当然,我最后拿到的要少一些)。
我的新博客
我从2004年开始写博客,到现在也有8年了。目前我有两个公开的博客: MGhostSoft (本博客)以及 MGhostSoft 的记梦器。但现在我发现有时我希望写一些给讲英语的人看的博文。一个方案是在这个博客里面穿插一些英语文章——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所以我新建了一个博客: MGhost ,在这个博客里面只会发表英文文章。当然,并不是说以后在本博客更新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有对应的英文版本,反之亦然。我也不确定这个英文博客能更新得多频繁。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欢迎订阅!
发布 Mountain Lion 的各种问题
苹果一周前正式发布了 OS X Mountain Lion ,但是在发布这件事情上出了很多问题:首先是发布几天前免费升级计划页面意外上线,而且有人成功收到兑换码,不过兑换码是无效的。然后是他们本来计划发布前一天晚上把零售店里的机器全装上新系统以便第二天展示,结果到那天晚上的时候出了紧急问题导致没能升级成功,所以发布当天你到零售店还是体验不到新系统。到现在已经发布以后,免费升级计划还是有问题:要么是申请了但是现在还没收到兑换码(比如我),要么收到的兑换码无效,要么是兑换的时候提示兑换码已经被兑换了。
官网论坛上很多用户在抱怨,但我至今没看到谁说收到兑换码并且已经兑换成功了的。并且,出问题本身是可以理解的,但苹果显然并没有以很好的方式处理。首先是官网并没有关于此问题的任何说明,然后是苹果客服:据经历过的人说,他们觉得获取兑换码的整个过程应当是自动化的,花不了几秒钟,所以当几十分钟过去了以后还是没有收到兑换码时就打电话问了客服,客服说请等待两个小时,如果再有问题再说。显然,两个小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当第二个电话打过去的时候,苹果客服就把时限提高到了24个小时。现在大概是距离 Mountain Lion 发布以后第一个人申请兑换码过去了20小时了,当然那个人没等这么久就打了第三个电话,这回变成了72个小时。到此,本来以为接下来的事情应当是大家再耐心等待几十个小时就会收到兑换码,但却又出了差错:有些人收到了兑换码,但是去兑换的时候发现这个兑换码不是兑换 OS X Mountain Lion 的,而是 Server 套件的。
事实上,已经有人等不及然后花了20刀直接购买了,即使可以免费兑换。可以预计,苹果越是把这个问题拖着不解决,就越多人会这么做。不过苹果应该不至于没这么腹黑。
到最后,我终于是在周五——也就是发布后两天收到了兑换码。当然,我收到的时候还有很多人在等待。
在我眼中,苹果就是一个小作坊。他们的产品只有不多的几款,而且感觉内部的消息传达很灵通:高层在某个产品上很细节的意见,能够高效准确地传递到负责实现的工程师那里。
Mountain Lion 用了一个星期,整体的感觉跟意料之中的差不多:改进不大,不过好在基本还都是朝好的方向的改变。用不着写大篇幅的评测,就简单说几句吧。
- 新增加的 Reminders 和 Notes 算是实用的两个小工具,你用就用不用也没啥坏处。
- 而 iMessage 从 Beta 版变到正式版后原来有的 bug 就没再出现过,而且界面也进行了微调。
- Dock 的新外观降低了反光效果,算是一个好的变化,不过除此之外,在我之前提过的 Dock 的缺点是一点都没改进。而且,正在运行的程序指示灯变得更不明显。
- 那个试图阻止你从不能让苹果赚钱的途径装 App 的 Gatekeeper 基本是个摆设,因为很容易关闭。
- Game Center 目前还没看到其价值。
- 对于中国大陆专门的支持,新浪微博的集成让人十分满意,但是新的输入法仍然不能让人满意,关键的一点在于中英文切换不方便:系统自带的中文输入法不支持按 Shift 切换,因为我猜测苹果的逻辑应该是:既然你想切换到英文,那何不切换到英文输入法呢——这是已经有的功能了。但事实上按 Shift 要方便得多,尤其在系统切换输入法的快捷键经常无法预测是按一次还是按两次才有效的情况下。而那个词典更是坑爹,一开始看到说 OS X Mountain Lion 要增加新的简体中文词典,原本以为是增加一个中英互译的词典,这样那个 Dictionary 的 App 终于能派上用场了,结果一看尼玛是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中翻译的。
- AirPlay Mirroring 对于我来说是个蛮实用的功能,因为我有 Apple TV 和电视而且没有电视信号,所以其他途径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使用中一开始出现了 bug ,视频流只有声音没有图像,不过现在已经莫明其妙地好了。这个功能的意义在于在电视上看视频及幻灯片演示,但是你要是想直接看着电视操作或玩游戏就不太可行了,因为电视的画面有零点几秒的延时。
- Notification Center 恐怕是最大的改进没有之一。把通知机制上标准化早就应该做到了。现在这个功能存在的问题是目前在自动消除通知上还做得不是很好——比方说我收到了一封新邮件,我明明在邮件的 App 里面阅读了,但是通知中心中的通知不会自动消失。再比如我在新浪微博中被评论或被 @ 后也会有通知,不过如果我不是通过通知中心去查看这个新事件,那么在通知中心中就不会消失。不知道这个缺点是使用通知中心的 App 没做好还是因为通知中心系统本身的限制。
- 语音识别目前还不支持中文,用处不大,不过预计在 iOS 6 发布之时 Mac 也会增加中文普通话和粤语识别。
- 其他一些现有 App 的小改进对我影响不大,比如 Calendar (原来叫 iCal )把 Lion 中去掉的小月份日历又加回来了, Contacts (原来叫 Address Book )多了个联系人分组功能,而 Dashboard 和 Launchpad 更是从来都不用的。至于 Mail ,自从用了 Sparrow 就再也不想用了。
WWDC 2012 ,我们期待什么
苹果公司每年都要开几次发布会。无论你喜欢或是讨厌苹果,发布会总是值得关注的,因为在客观上苹果的产品影响力巨大,而发布会将揭晓接下来几个月整个业界的发展趋势。
WWDC 与其他发布会最大的不同是,它是唯一一个公开销售入场券的发布会。其实 WWDC 是一个持续好几天的会议,而公开发布产品只是第一项。对于其他发布会而言,只有受到邀请的人才有机会参加,但是 WWDC 只要买票(虽然价格不菲)就可以进。 WWDC 的目标受众是开发者,所以这个发布会不会说些“我们的新 iPod nano 增加了 Nike+ GPS 以便跟踪你的跑步路线”,而只会是“我们的新 iOS 深度集成了 Facebook 并且为第三方 App 预留了 API ”。
流言
自从 iPhone 4S 的发布与之前的谣言大相径庭以后,我对关于苹果产品的流言比较不以为然。这两天比较值得关注的是两张新款 MacBook Pro 的配置列表图,第一张是 Weiphone 论坛用户发布的:
第二张是 9to5Mac 收到的匿名信,内容是包装上的标签:
对于这两个标签,虽然一眼看上去仿真度很高,但我都觉得不足为信。首先是 Weiphone 的中国用户发布流言的以哗众取宠居多,而且原帖中的措辞也让人觉得伪造嫌疑较高。而第二幅图的 9to5Mac 新闻标题的第一个词就是 Unlikely 。
还有一幅新款 Mac 各型号及其价格的图,其中最低端的 MacBook Pro 也要 AU$2499 (美元 $2000+ ),这样自寻死路的定价策略根本不值一驳。
就像我预测第三代 iPad 时说的,有趣的预测不是靠泄露的传言,而是靠自己的推测。那么下面就是我的推测。
Mac 相关
MacBook Pro 和 MacBook Air
这两款 Mac 都会更新。这是因为根据 Mac Buyer’s Guide ,从时间上看这两款产品都已经到了该更新的时候。
MacBook Pro 的更新首先应当是 Retina Display 。你或许对这个的必要性表示怀疑,但是我个人认为还是相当必要的。我刚拿到第三代 iPad 的时候,有一天白天一直在用 iPad 上网,晚上的时候才打开我的 MacBook Pro ,顿时觉得整个屏幕十分粗糙。我甚至在想:这文字都能看出边缘模糊的象素点,怎么分辩率这么低?就像是 iPad 一样,即使没有第三方应用专门为 Retina Display 改进,也还是会受益:至少文字显示会清晰很多。而且,与 iPad 不同,人们在电脑上运行的绝大多数应用都不是视觉系的,而是更多接触文字,那么,对绝大多数第三方应用而言,能看出锯齿的大概只有工具栏的图标了;另一方面, Mac 自带的应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需要,至少是比 Windows 和 iPad 大,这样一来需要第三方应用的频率又相对低一些。所以, Retina Display 能让用户获益良多。
Ivy Bridge 处理器也将是 MacBook Pro 的改进之一。作为最新的消费级别的 Intel 处理器, Ivy Bridge 的成本不会低,但是苹果向来追求产品尽可能地在长时间后也不会过时。
有传言说 MacBook Pro 光驱将会去掉。我认为去掉光驱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因为作为 Pro 系的产品,轻薄不是首要应该追求的。 MacBook Pro 应当是能够适应商务需求的电脑,而所谓商务需求,就是一些功能你并不会经常用到,但是一旦需要的时候没有就不行。我认为光驱的寿命已经不长了,因为苹果大力推行代替光驱功能的各种解决方案,但是现在还不是时候去掉这么一个 Pro 产品的光驱。
另有传言说17寸的 MacBook Pro 会停产。我认为这是相对比较可信的,因为在我看来笔记本的屏幕用不着太大:你在家的时候可以连上一个大显示器,而带出门的时候你又希望便携性。你可能会说这样一来还要买一个显示器,但是注意到17寸的 MacBook Pro 比15寸高配的那款除了屏幕尺寸大和多一个 USB 接口外其他方面一模一样,而价格贵了 $300 。但是你花 $150 就能买到一个23寸 1080p 的高质量显示器了。
传言还说 USB 接口会变成3.0的。我觉得这不太符合苹果的作风: USB 3.0 和 Thunderbolt 是同类竞争的产品,而苹果毅然决定投靠后者。苹果就宣称, Thunderbolt 才是未来的标准, USB 3.0 不会盛行。虽然在现实中,带 USB 3.0 的 PC 越来越多,支持 USB 3.0 的设备也越来越多,但是支持 Thunderbolt 的设备只有寥寥几个而且价格高得出奇,每有一个新的 Thunderbolt 设备上市都够苹果主题博客发好几篇文了,但是首先这并不意味着 Thunderbolt 的失败,况且苹果也绝对不会这么承认,而若是增加了 USB 3.0 则意味着宣布妥协。
我认为, MacBook Air 是苹果最重视的一款 Mac ,这一点从 OS X 的升级方向就可以看出来:从 Snow Leopard 到 Lion 的升级增加的主要功能基本全都是针对小屏电脑进行的优化,这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 MacBook Air 。由于轻便小巧美观,它迅速成了一种时尚。意思就是,更多人买它是因为时髦而不是实用。花买 MacBook Air 同样的价钱买传统的笔记本,能买到的配置高得多。但转念一想,对有些人(有可能是大多数)而言, MacBook Air 就能满足他们的几乎所有需求了,为什么要付出更大更笨重的代价而换不回任何好处呢?
iMac, Mac Mini 和 Mac Pro
从时间上来看,这三款每一款也都应该出新款了,虽然说所有的 Mac 都更新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注意到在 MacBook Pro 和 MacBook Air 上都加了 Retina Display ,那么在其余 Mac 上也增加 Retina Display 的支持也是必要的。当然,台式机里面肯定主打是 iMac ,而另外两款只是象征性地赶上配置就行了。
Apple Thunderbolt Display
这款27寸价格离谱的显示器也少不了增加 Retina Display 。这样一来,整个 Retina Display 革命的方案就完整了。
OS X Mountain Lion
恐怕 Mountain Lion 不会在这次发布会上正式发布,因为官方宣布的发布时间是夏末。但是,注意到当前的 OS X Lion 系统已经全面支持 Retina Display ,只要有设备就立刻能用,所以新款带有 Retina Display 的 Mac 并不必须配有新的操作系统。但是新款 Mac 的发布时间又离 Mountain Lion 的发布不远,所以我觉得解决方案可能是:从某个时候起购买的所有 Mac 均能免费升级到 Mountain Lion 。
至于 Mountain Lion 的功能,基本已经是确定的了,现在发放给开发者的版本是什么样,最终版大概也就是这样了,最多是些小修小补。 OS X 的问题有很多,比如我抱怨过的糟糕的 Dock 设计和菜单栏的设计,还有食之无味弃之也不可惜的 Launchpad ,但是并不能太指望能够在 Mountain Lion 中解决。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对中国大陆市场的本地化支持被前所未有地重视。即使是在美国苹果的官方网站,在 Mountain Lion 的功能介绍页面中最下面还专门有一节“全新为中国设计的功能”。我们期待更人性化的中文输入法、系统级别的分享到新浪微博等功能,但是这更大的意义在于苹果愈发重视中国大陆的本地化,而 iOS 也可能受益。而且,苹果若在未来版本的系统中加入新功能,也将保证中国大陆用户能够无障碍地体验。
iOS 相关
近几年的 WWDC 都宣布了新款 iOS ,但是今年是否会发布 iOS 6 我表示怀疑。一是因为临近 WWDC 召开但是关于 iOS 6 的传言还是很少,二是我觉得当前的 iOS 5 确实没有太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了。改变不难,但是朝好的方向改变很难。如果现在的版本已经足够好了,那么没有必要为了出新版而出新版。如果我是苹果公司决策者,我就会决定不对 iOS 进行大的升级。但是,“按惯例”是一个很强的理由,所以我还是倾向于认为 iOS 6 更可能会在这次 WWDC 上宣布。
注意到苹果公司对中国大陆用户的重视,新的 iOS 很可能会有简体中文普通话的 Siri ,以及第三代 iPad 上可用的中文普通话语音识别输入。事实上苹果官网早已承诺中文 Siri 将会在2012年发布。系统级别的 Facebook 集成也是比较确定的新功能。另外,新的 iOS 会为中国大陆用户提供新浪微博和人人网的集成作为 Twitter 和 Facebook 的替代品。
还有传言说新的 iOS 将会把 Siri 带到 iPad 上。我认为这点不太可能,因为在当前, iPad 的硬件也支持, Siri 的软件也是现成的,之所以 iPad 没有上 Siri ,还是出于可用性的考虑。这并不是一个技术性的因素。
去掉 Google Maps 而使用苹果自己的地图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猜测。 iOS 上的 Google Maps 本来就比 Android 差很多,有时我甚至还需要打开移动网页版 Google Maps 。与其这样消极地内置一个功能简陋的竞争对手的地图工具,不如自己做一个更好的。 Android 的砝码之一是更好用的 Google Maps ,现在苹果正向 Google 宣布:用户与其为了用 Google Maps 而放弃 iPhone ,不如为了用 iPhone 而放弃 Google Maps ——连个简陋版的也没有了。也正因此, Google 急忙赶在 WWDC 之前召开了 Google Maps 主题的发布会,宣布将会发布可用在 iOS 平台上支持 3D 地图的 Google Maps 。
如果真的是发布 iOS 6 ,我想应该会跟去年一样,在 WWDC 上宣布,但直到秋季才面向消费者发布。
iWork 和 iLife
iWork 早该发布新款了,作为一个苹果认真对待的办公套件,三年没更新是很不正常的现象。这次 WWDC 也该是时候更新了,虽然以前早已“是时候”很多次了。一个迫切需要加入的功能就是 iCloud 同步:在 iOS 设备上编辑的文稿却无法在自家的 Mac OS X 上通过 iCloud 打开,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对于 iLife ,最值得更新的组件是 iPhoto 。这是用户抱怨最多的组件,很多用户说 iPhoto ‘11 没有 iPhoto ‘09 好用,我没用过以前版本的 iPhoto ,但是就我个人的体验而言,我觉得 iPhoto 是一个很不实用的照片管理软件。它拥有独立的照片库,而且不允许你直接管理现成的照片,这导致的结果是首先你要把照片添加到 iPhoto 资料库中,而且你需要重新组织一遍。并且 iPhoto 是个耗内存的大户,很多人当考虑升级内存的时候把 iPhoto 跟 Parallels (虚拟机软件)相提并论。相比之下,我更愿意用看起来简陋但更实用的 Windows Live Photo Gallery 。当然,这只是我的希望,但事实上我觉得这次发布会中更新 iLife 的概率并不大,一是因为 GarageBand 和 iMovie 没有明显要更新的必要,二是因为发布会的内容已经够满的了。
总结
- Mac 系列全线更新,加入 Retina Display 支持,使用 Ivy Bridge 处理器, MacBook Pro 不会去光驱。
- 仍然应该期待 iOS 6 。支持简体中文普通话 Siri ,地图服务改为苹果自己的。
- 可以期待发布新版 iWork 。
阳台外的风景
我租的公寓是芝加哥黑人区的廉价公寓,但是阳台外面有一大片非常难得的景色。每天站在阳台上,无论朝哪个方向看,都感觉赏心悦目。
刚来美国第一年的时候,我住在这个小区另外一幢楼的二楼。那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有三个人住,对我来说唯一能看见外面世界的地方就是我的房间的窗子。那房子没有阳台,而且即使是有阳台,二楼的视野也不会有多远。这里不是治安很好的地方,有时走在离窗比较近的地方都担心会不会楼下有人开枪射进来。窗子正对着显示器,百叶窗调整起来又很不灵活,所以常年处于盖得最紧的状态。这让我的心情很难舒畅,整天都感觉很沉闷。
第二年的时候,我就搬到了现在住的地方。住在客厅里面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最显著的好处就是有一个独占的阳台。这个小区有四幢楼,但是只有在这幢楼的这个方向的角落的阳台上才能同时看到密西根湖、 downtown 和西边的内陆地区。而且我住在12楼,视野足够开阔。这样的风景非常难得。
站在这个阳台上,朝西看是学校的方向,但是一般很难分辨出学校的建筑,不过得益于这个方向的房子一般比较矮,所以能看到很远的地方。这个方向是泛芝加哥的内陆地区。
相比在国内的大城市,高楼少的好处是能看到日落。
一年四季日落的地方也不一样。上面那张是冬天的时候,而下面这张则是在春末。
傍晚的时候,整座城市都沉浸在灯火织成的网中。
深夜。西边的方向就是宁静的灯火。
而北边则能看到5公里外的 downtown ,包括号称全美最高的 Sears Tower 。
云低的时候,这群高楼就被笼罩在了云层中。
芝加哥从不缺乏色彩。
云青青兮欲雨。
芝加哥的雨不多,我两年来一直没有买伞但也这么过来了。但难免还是会被淋到。有时老外看见我就会问我怎么不打伞,我只能说:我没有伞,我的家乡在热带,这样的雨在那里再平常不过了。
我很喜欢雨天。尤其是当窗外电闪雷鸣而我还能安全地呆在屋里。
东北方向一望无际的密西根湖是最令人心旷神怡的。
湖景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湖水会分成深浅不一的多个层次,而有时会与天融为一体。
楼下有一片草地,夏天的时候翠绿得很扎眼。这片草地我从没见有人在上面走过,除了隔一段时间就来维护的除草工。
若是下雪,则是另一番景色。
虽然积雪不多,但是银装素裹还是成了这座城的主题。
整个 downtown 被淹没在飘雪中。
消失的还有密西根湖。
而在晚上的路灯照射下,积雪的反光让人感到暖意。
芝加哥常年大风,但非常偶尔地也会起雾。我喜欢湿润的天气,还有浓雾缭绕的感觉。
楼下不远处有个公车站。这个车站只有一路公车会在此停靠。有时我会想,上车的人是要去哪,而下车的人又是从哪来?
楼下的人行道上人不多。经过的人大多是这里的居民。
还有暂时停下等人的车。
北边的码头隔三差五就会放烟花,虽然在6公里之外,但还是可以看得很清楚。更近的则是西南方的芝加哥白袜棒球队主场,有时有比赛时也会有烟花,但是没那么常见。
芝加哥有两个机场,所以任何时候抬起头几乎都会看到飞机,以及划过天空的一条白线。而沿着湖边的是一条火车道,偶尔能看到一辆不长的火车缓慢驶过。都是旅途中的人们。与其说我想要到达什么地方,不如说我喜欢期待启程的感觉。
夜晚的星空也能让我注视很久。芝加哥的星星不多,不过跟深圳比是多多了,而且深圳很难找到视野这么开阔的地方。大概是三年前,我曾经做过一个梦,梦到在野外,我躺在空旷的地上,深更半夜但是一点也不冷,望着满天的繁星。这种感觉是如此地温馨,以至于我一直梦想有机会让它变成现实。
这个小区里面,并不是每一个拥有阳台的人都能把阳台利用起来。有些住户的阳台们从来不开,有的甚至给封起来了。我不禁为他们感到可惜。
住在这个廉价的公寓里,诚然有各种不满足。但与其抱怨缺少什么,不如想想拥有什么,就会觉得我已经是幸运的了。
我不会再在这个公寓住很久。可能一个月,也可能三个月,但不会再比这久了。我还不知道会去哪里,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不会再有这样的风景了。
最后,再补两张阳台本身的写真:
以及白天风景的全景合成图: http://photosynth.net/view.aspx?cid=fd25a2bc-622d-4f4b-bf66-e4c335fe3291 (或其等效的短域名: http://goo.gl/EMt4b )
新 iPad 的命名及 iPad 的未来

对于新产品的命名,苹果高管说不想那么容易被人猜中。但是,如果把这句话理解成“谁叫你们都在产品发布前乱猜,我就不让你们猜中”这样简单的叛逆心理的话就太过狭隘了。
官方把这个产品叫做 The new iPad ,但是它的意思并不是说这一款就永远叫这个名字了,可以想像等下一代 iPad 出来的时候,苹果不会再管这第三代 iPad 叫 The new iPad 。在以后, iPad 就是 iPad ,没有乱七八糟的版本号了。
想象一下,下一代、下下一代 iPad 还有多少改进的空间?屏幕已经不再需要升级了,那么 很可能只是处理器升级一下,显示芯片升级一下,电池容量升级一下,摄像头升级一下,内存升级一下。而即使这些改进全都集中在一次升级中,也不足以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就像 iPhone 4 和 4S 的区别一样。你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比如处理器的升级是关键的,但是它带来的好处就是没有那么直观。如果现在叫 iPad 3 ,下一代未必配得上 iPad 4 的名字。那就不如干脆像 Mac 那样命名,让更新换代不要成为一件太有压力的事情:不加版本号,而如果真的要区分,那人们可能会用类似 Early 2012 这样的方法来识别具体是那款。就像去年年末 MacBook Pro 低调升级,处理器略有改进,硬盘容量略有增加。人们知道近两三年的 MacBook Pro 能做的事情都差不多:上网,管理照片和音乐,看电影,玩游戏等等,只不过有的快有的慢、有的能储存的东西多有的少而已,除了个别对配置要求较为严格的游戏。
那么,以后 iPad 也将会给人类似的感觉:我这2012年初款的 iPad 跟你2014年中款的能做的事情差不多,都能运行最新的 iOS 8 系统,能装的 App 也几乎一样,只不过你能开到15个 App 之间切换还不用强制退出任意一个,而我的只能开到7个左右。有的高端有的低端,但都不是过时的产品。这样的情况其是现在已经实现了: iPad 2 仍然是苹果官方正在销售的款式。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苹果会不会增加一种小屏的 iPad 呢?其实关于小屏 iPad 的传言一直不断,以及 iPhone 屏幕要变大的传言也早在 iPhone 4S 之前就有出现。我在《关于 iPad 3 的猜想》中虽然否定了这次发布的 iPad 会有小屏版,但是对7寸屏的 iPad 仍然看好。但是在试用了 Kindle Fire 以后,我对7寸屏瞬间好感全无。我更加坚信 iPad 不会出一个小屏幕版本,因为:
- 7寸屏要比听起来的小。9.7寸屏跟7寸屏的差别绝不是 9.7 : 7 ,但是也不是9.7的平方比7的平方,因为9.7寸屏幕的比例一般是 4 : 3 ,比如 iPad 、 TouchPad 和 Kindle DX ,而7寸屏的平板一般是更扁一些的 16 : 9 ,比如 Kindle Fire 、 Galaxy Tab 以及其他几乎所有有名没名的 Android 平板。在对角线长度固定的情况下,矩形越扁面积越小。经过计算,这类7寸平板的屏幕面积只有 iPad 的 46% 左右。(顺便说一下,像 Xoom 、 Galaxy Tab 这类10.1寸平板,由于采用的是 16:10 的比例,屏幕面积只比 iPad 大 1.5% 。)
- 平板的便携性怎么也没法跟手机比。手机可以放在口袋,但7寸平板跟9.7寸平板都要放包里。大体而言,平板的便携性跟对角线长度成正比。
- 增加一种尺寸的设备,意味着 App Store 里面就要增加一类设备分类。当前 App Store 里面有两种设备,所以有3种情况:只支持 iPhone / iPod touch 、只支持 iPad 和都支持。但是如果增加一种尺寸的设备,情况的数量将是7种,对于追求简洁的苹果来说不大可能给用户留个这么复杂的问题。有人可能会想把 App 等比例缩小,比方说7寸屏的 iPad 分辨率也是 1024 x 768 ,直接用现在 iPad 的 App 。但是问题没这么简单,即使是分辨率相同,但屏幕尺寸不同,也不能一律用一致的 App 。我在《今年的音乐产品发布会呢?》一文中已经阐明了原因。基于同样的理由,我相信 iPhone 的屏幕也不会变得更大。
于是,这让人想到下一代 iPhone 会不会也会去掉版本号,而就叫做 The new iPhone 。我觉得这是很可能的事情。当人们在等了16个月后等到一个跟 iPhone 4 几乎一样的 iPhone 4S ,而新 iPad 在外观上也几乎跟 iPad 2 一样,不免要怀疑苹果的创新能力是不是正在枯竭。但是,苹果公司的一个理念是:改变并不难,难的是改变之后仍然优秀。从技术上讲,如果苹果真想为了变而变,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比如把 iPhone 背面恢复圆滑曲线设计、把 iPad 的 Home 键去掉,做到这些并不困难,还能更吸引人眼球。但是这样改变后的设计并不是对用户更有利的,所以苹果并没有这样做。很多人把是否能给用户带来更多炫耀资本作为评判标准之一,但其实苹果是非常实际的公司。两三年来各条 Mac 产品线的产品配置不断提升,但外观基本没有变化,你几乎不能从外观上判断一部 MacBook Pro 是2008年末款还是2011年末款。这样想来, iPhone 和 iPad 在外观上没什么大的变化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所以,不要期待苹果接下来在产品外观上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改变。
在 The new iPad 的发布会结尾, Tim 说:在这一年中,你将会看到苹果带来的很多类似这样的创新,我们才刚刚开始。还将会有怎样的创新?很是令人期待。
Kindle Fire 试用感受
Kindle Fire 是一款令人激动的设备。它最大的卖点在于便宜。很多人买它是抱着“虽然它在很多方面没法跟 iPad 比,但是反正这么便宜,何不买一个试试呢?”的心态买的。确实,在前一阵推出的一个 Kindle 广告中,凸显了 Kindle 相对于 iPad 的便宜:两个 Kindle Fire 和一个 Kindle 加起来还没一个最低端的 iPad 2 贵。而我更是以比正常零售价便宜 $30 的价格买了官方翻新版的 Kindle ——用起来感觉不到差别。
正好我手头有一本 PDF 格式的电子书,有将近 A4 纸那么大,放到6寸 Kindle 上看肯定字太小,即使截了边框空白。横屏看是一个解决方案,但是体验不太好。我就想, Kindle Fire 的屏幕尺寸要大一点,说不定竖着看就合适,要是不合适横屏也灵活一些。所以,当我拿到 Kindle Fire 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想看看这个 PDF 在 Kindle Fire 上面显示的效果。但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怎么把文件传到 Kindle 里,因为这个 Kindle Fire 不配数据线。我就想把文件发送到那个递送的邮箱里,但是那个文件有40多 MB ,无论是 Hotmail 还是 Gmail 还是 Cloud 都不支持这么大的附件。我突然想到,这个 Kindle Fire 的接口说不定是通用的,有可能我已经有这样的一根数据线了呢。仔细观察一下,发现是扁的 USB 接口,我印象中好像有什么别的东西也用这个接口——对了,我的另一个 Kindle ……
我恰好有这么一条现成的数据线,算是比较幸运的。但是对于那些没数据线的人来说,传文件是一件比较头疼的事情。当然, Amazon 不太希望你往 Kindle Fire 里面传自己的文件,因为它亏本卖设备就是想让用户消费 Amazon 的内容。
整体而言,我给 Kindle Fire 打 3 / 5 星。我在 Kindle Fire 的商品页面写了条评论,在这里把这条评论的大致内容复述一下。
阅读体验
如果你想用它阅读大体上是纯文本的书籍,那么电子墨水的 Kindle 显然是更好的选择。但是当你阅读的书籍有比较多的图片的时候, Kindle Fire 就发挥它的意义了。有些 Kindle 书籍的插图是彩色的,如果在黑白屏上面看挺可惜。不过,对于绝大多数杂志而言, Kindle Fire 的屏幕还是显得略小。
我主要想说说 PDF 功能。 Kindle Fire 内置的 PDF 阅读器极为简陋,基本上只是显示文档。翻页只能整页整页地翻,不能连续地滚动。实验表明竖屏看我那个 PDF 还是太小,那我就横过来看吧,但是我立即发现用手指拖动页面地时候,它不仅会上下移动而且还会左右移动,即使屏幕的宽度刚好适合一页的宽度。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会发现 iOS 上的 Safari 为手指拖动的优化做得多么细致。而且,这个 PDF 阅读器功能非常少,不能标记文本,不能添加书签,不能搜索文本,不能直接跳转到指定页码。讽刺的是,这些功能在黑白 Kindle 上面都有!那我何必不直接在黑白屏 Kindle 上看呢?
等等……我在 AppStore 里面看到了一款叫做 Adobe Reader 的免费程序!感觉上这个一定会比内置的阅读器好的。试用了几分钟以后,果然不失所望,它支持连续页面,还有一个“文本重新排版”的查看选项。滚动的时候,如果页面宽度能在屏幕上装得下,也不会白痴地横向滚动。我想我终于找到了 Kindle Fire 看 PDF 的终极解决方案了。没两分钟我就发现不是。 Adobe Reader 的这个 app 一旦退出,它就不会记得你的 PDF 上次阅读到什么位置。这一个弱点完爆它所有优点。
好吧,这个设备做不了我本来期望的对我意义最大的事。
视频
对于那些消费 Amazon 提供的视频内容的人来说,这是个非常理想的设备。 Amazon 在线视频在电脑上播放的体验不算特别好,而 Kindle Fire 是唯一一个支持 Amazon 在线视频的便携设备。尽管视频播放器的界面不算完美,比方说如果添加快进和快退的按钮将会方便很多。
但是如果你想看 YouTube 视频,事情就没那么美好了。 Kindle Fire 把 Android 原配的那个 YouTube 的 App 给删掉了,但 Google 必然不会在 Amazon AppStore 进驻一个 YouTube 的 App 。简单地说就是没有一个 YouTube 的 App 。要想看 YouTube ,需要用浏览器直接登录网站。而且默认打开的还是移动版网站,然后用浏览器内置的播放器播放。
浏览器
Silk 浏览器是 Kindle Fire 的卖点之一,但我对它的实际加速效果表示怀疑,而且实际体验中也没有明显的感觉。但好处是支持 Flash ,并且学习了 Android 浏览器可以重新排版文本以适应放大到的屏幕区域的特性。
App 和游戏
App 和游戏算是 Kindle Fire 的副业。我没发现什么特别有用的 App 或者别的平台没有的特别好玩的游戏。 Kindle 的硬件配置本来就不是很高,所以一般也就只能用它玩玩休闲游戏。认真的游戏玩家不应该考虑这个设备。
多语言支持
Kindle Fire 不支持中文输入——它没有内置中文输入法,而且除非越狱不然也不让你另外装一个。我入手之前没怎么考虑到这个问题,因为我过去用苹果的产品的时候,这从来就没成为过一个问题。
价格?
开头的时候,我提过 Kindle Fire 跟 iPad 比价格优势是多么地明显。但是我是跟 iPad 2 比较的。考虑到苹果官网卖的翻新一代 iPad 16GB 只要 $299 ,而且其他途径还能弄到更便宜的,那 Kindle Fire 的价格优势也显得不那么明显了。 Kindle Fire 的屏幕面积只有 iPad 的 40%~50% 之间那么大,其他方面多数也都不如 iPad 一代。
其他缺点
很多用户抱怨的缺点之一是没有实体音量调节按钮。这有时确实挺不方便,但是我宁愿以此换取低价。还有一点是竖着放 Kindle Fire 的时候,很容易碰到下面的电源键。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很简单——只要上下颠倒就行了,屏幕会自动旋转。
总结
Kindle Fire 是一个半成品。发布的时候有点仓促。而且什么东西的第一代都不太成熟,就连 iPad 也是。 Kindle Fire 现在缺点很多,但是我对下一代很看好并且十分期待。
但是在当下,从最实际的角度考虑,还是买个下周三发布的 iPad 3 比较靠谱……